水调歌头
仇二以湖湘道远,且怜余病,劝勿往,词以谢之
一事与君说,君莫苦羁留。百年过隙驹耳,行矣 复何求?且耐残羹冷炙,还受晓风残月,博得十 年游。若待嫁娶毕,白发待人不?
离击筑、弹铗, 粲登楼。 仆虽不及若辈, 颇抱古今愁。 此去月明千里,且把《离骚》一卷,读下洞庭 舟。大笑揖君去,帆势破清秋。
乾隆34年(1769),黄景仁乡试 落第、生计艰难之际,应浙江观察潘 恂的邀请,到了杭州。他与友人郑虎 文、仇丽亭等,徜徉湖光山色之间, 诗酒唱和。居住月馀,他提出“母老 家贫,居无所赖,将游四方,觅升斗 为养耳” (左辅: 《黄县丞状》), 准备谒见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寻求出 路。友朋一再劝阻,他在《思旧篇》 中回忆道:“我时抱病将远游,公等 苦为狂奴忧。”这首词就是谢绝他们 的好意,决意奔赴湖南而作。仇二即 仇丽亭,杭州人,作者好友。他在 《寄丽亭》诗中自注云: “君门前桥 名一桥。余之武林,每舣舟焉”。
“一事与君说,君莫苦羁留”, 与小序相应,直截了当,揭出作词本 旨在于谢绝友朋劝告,决心远赴湖 湘。下面就他们的劝说作回答。“百 年过隙驹耳,行矣复何求? ” 回答 “怜余病”。时光匆匆逝去,人生百 年,“如白驹过隙”。有病在身,更 应抓住时光,及时追求,怎能因此止 步? “行矣复何求”有义无反顾的气 概。“且耐残羹冷炙,还受晓风残 月,博得十年游”,则是回答“湖湘 道远”问题。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 十二韵》: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 辛。”这里用个“耐”字,意味深 长: 为了改变自己的坎坷境地,可以 含垢忍辱。柳永《雨霖铃》名句“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里的“还受晓风残月”,意蕴是: 为了壮游,愿意忍受与亲朋的分离, 忍受别离后的相思,忍受一路风霜雨 雪的侵袭。反之,如果因病因远而蹉 跎岁月,象东汉时向长(子平)等到 “男女娶嫁既毕”,“遂肆意与同好, 俱游五岳名山” (《后汉书 · 逸民 传》),恐怕是时不待人,早生华发 了。向子平是有名的高士,备受文人 雅士的称赏。词人一反传统用意,表 达了积极奋发的意气。上片回答友朋 劝阻,平平道来却颇有深意。
下片开头提到历史上的三个人 物,即高渐离、冯和王粲。“离击 筑”,战国时代的高渐离,为挚友荆 轲复仇,秦王弄瞎了他的眼睛。他以 铅置筑内,在为秦王演奏时,乘机击 秦王,未中,被杀。词人对高渐离反 抗强暴的精神表示赞赏。 “弹铗” 是讲冯弹铗的事。 战国时孟尝君的 门客冯, 三次弹铗, “长铗归来 兮,食无鱼”,“长铗归来兮,出无 车”,“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他 的要求一一得到满足后,为孟尝君 “市义”、“复位”、“立宗庙于封地”, 营“狡兔三窟,万无一失”。词人借 此表示向往“士为知己者用”的佳 话,希望得到赏识,实现抱负。“粲 登楼”指王粲登楼作赋,抒发忧国、 忧民、怀才不遇之感。王粲的形象正 是作者的写照。“仆虽不及若辈,颇 抱古今愁”,总束一句,追踪古人, 思展宏图。而远赴湖湘,谒见湖南按 察使王太岳,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愿 望。如果说上片是多侧面的展开,惜 时、求仕、远游,而在下片,则集中 理想的追求。用古人古事来表达,一 是为了含蓄,二是在于带有豪言壮语 性质。
回答了友人的劝说,抒发了自己 的情志,兴高采烈,想象在明月之 夜,手把《离骚》,直下洞庭。“大 笑揖君去,帆势破清秋”,如李白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 人”。湖湘是屈原放逐沉江之地,《离 骚》是屈原伤时感世、充满爱国激情 的千古名作。直下湖湘,自然想到屈 原,写得自然,又符合诗人气质。 “仆虽不及若辈,颇抱古今愁”是理 性的议论,是形象的刻划,互相映 照,相得益彰。词人一生困顿,贫寒 相继,但雄心不改,欲与历史人物相 颉颃,“大笑揖君去”,正是表现此 种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