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2024-05-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湖天阔,清湘望断三更月。三更月,猿声是泪, 鹃声是血。

曲终数点烟鬟没,此间自古离愁 窟。离愁窟,几丛斑竹,临江犹活。

黄仲则于乾隆34年(1769 )冬天 到达湖南。他凭吊了汨罗江畔屈原、 贾谊的祠堂,登临衡山,观赏了南岳 风光。名胜古迹,振奋了诗人雄奇的 意气,也引发诗人无限慨叹。虽然谒 见了湖南观察使王太岳,但并未找到 安身之地。终于在第二年春末夏初, 怀着忧伤心情,“浮洞庭,由大江以 归”。即将离开湖南时,面对浩浩洞 庭,诗人写下了这首词。

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正 如诗人在《洞庭行赠别王大归包山》 中所云: “洞庭一泻八百里,浮云贴 天天浸水。”词限于句式,仅用“湖 天阔”三字,概括了这种境界。“清 湘望断三更月”,诗人极目回望经过 的湘水,依依不舍。“三更月”,言 凝望之久,清凉的月光也给人凄凉之 感。“猿声是泪,鹃声是血”,形容 伤感之极。《水经注·江水》有“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名 句,从此猿鸣与眼泪结下了不解之 缘。《华阳国志》谓蜀帝杜宇化为杜 鹃,声声哀鸣,乃至流血。白居易 《琶琶行》把两者合而为一: “其间 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猿 声鹃声,血泪和流,是古代文学表示 悲伤的典型事物。上片泛写伤感,下 片点明离愁。

“清湘望断”,在久久的凝视 中,浮现出湘水女神的形象。屈原 《远游》云: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 若舞冯夷。”湘灵鼓瑟成了人们神往 的情景。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 瑟》,对此作过描摹,其著名的结句 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 里的“曲终数点烟鬟没”,略作变 化,曲终人杳,神女隐于湘水之中。 烟鬟,指妇女鬓发,借指神女,喻其风 神。“数点”,影影绰绰,不甚分明 的样子,托出神妙气氛。湘水女神相 传是大舜妻子娥皇、女英两姊妹。舜 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之野,娥皇、女 英思念不止,泪下沾竹,成为斑竹 (见任昉《述异记》)。因此,“此 间自古离愁窟”,娥皇姊妹与舜的生 离死别成为千古悲剧,现在尚有“几 丛斑竹,临江犹活”可证。用一个 “活”字说明它曾惹起古今多少黯然 销魂之感。

韩愈《送惠师》云: “斑竹啼舜 妇,清湘沉楚臣”。可以视为黄仲则 构思这首词的依据。于是我们联想到 “清湘望断”应该包含对屈原的怀念 在内。下片“几丛斑竹”,从写实看, 是“清湘望断”的情景,从意义上 说,由屈原而及其作品中的“湘灵鼓 瑟”。上下片似断犹续,内在涵义相 连相接,自然巧妙。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