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真州城南访柳三变墓,询之居人并无知者
秋容初肃。向城南道,细访幽躅。春风柳七曾 吊,寻仙掌路,亲携醽醁。欲酹秋坟,寂寞处、 应荐寒菊。更唤取、谁按红牙,唱彻当年晓风 曲。
那知望、古空萦目。剩凄迷、野草年年 绿。无人解道陈迹,惟只见、乱鸦相逐。指点吟 魂,一缕斜阳、挂在疏木。但怅望、无语江潮, 暗打寒山麓。
关于柳永(初名三变)的死葬墓 地,从来说法不一。宋朝人叶梦得 《避暑录话》说,“死,旅殡润州 (今江苏镇江)僧寺,王和甫为守时, 出钱葬之。”曾敏行《独醒杂志》 说,“既死,葬枣阳县(在襄阳东) 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日,多载 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祝 穆《事文类聚》说:“流落不偶,卒于 襄阳(今湖北襄樊)。死之日家无余 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日 上冢,谓之吊柳会。”清初人王士祯 《渔阳山人精华录》始说: “柳七葬 真州(今江苏仪征)仙人掌,仆尝有 诗云: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 柳屯田。’”凌廷堪曾于“己亥(这 一年他二十三岁)秋客真州”,是 词乃作于此时。凌氏少年业贾,青年 习词曲,因耻于与人争利,而矢志向 学,于二十三岁出游仪征,二十五岁 在扬州参予巡盐御史伊龄阿主持的删 订戏曲的业务。由此看来,凌氏之访 柳墓乃是出自对词人柳永的尊崇 与同情,非同于一般的寻幽访古。 词调取《雨霖铃》,是有意附合柳 词。
词的上片是怀着崇敬之心寻幽访 古,充满着对词史上著名词人浓厚的 向往之情。“秋容初肃”,秋天开始 显露它清爽的风姿。点出秋季,除了 是寻访时间的特定之外,更显出一种 严肃的气氛,因而暗示不同于传说中 的春天游乐性的“吊柳会”。“向城 南道,细访幽躅。”面向着城南的道 路,仔细地寻访词人幽渺的遗迹。 (躅,迹也) 。城南道是得自传闻的 方向线索,宋人书辗转记录是说柳墓 葬襄阳南门外。清初人王士祯始言柳 墓在仪征仙掌路,然而不知所本。凌 氏自然是尊从王说而进行探访的。近 人张宗于《词林记事》按语中曾证 实“今仪征西,地名仙人掌。”凌氏 熟悉词曲文献,他应该知道这些传说 的虚幻性,因此明知不可而为之,益 见其思古幽情之纯真深切。“春风柳 七曾吊,寻仙掌路,亲携醽醁。”宋 朝人昵称柳永为“柳七”,他死后人 们于清明节为他上坟举行“吊柳会”。 凌廷堪当时这位年轻的词曲作者,来 到仪征这古真州之地,也亲自携带着 醽醁(líng lù)美酒,寻访着柳墓 所在的仙掌路,意欲效仿古风,祭奠 这位词史名家。“欲酹秋坟,寂寞 处、应荐寒菊。”准备以酒酹(lèi) 地洒在冷清寂寞的荒坟之上时,更想 到应该 “一盏寒泉荐秋菊”,要献上 一束凌风傲霜的菊花。这里透露着年 轻词人对历史人物的尊敬,它不同于 一般都人仕女的游乐。“更唤取、谁 按红牙,唱彻当年晓风曲。”在这深 沉的缅怀之中,更应该邀请谁来,打 起红牙拍板,深情地唱起那支“杨柳 岸、晓风残月”的动人心弦的歌曲 呢? “十七八女郎,拍红牙板,歌杨柳 岸、晓风残月。” (《吹剑录》)是 柳永当代人对柳词风格形象的赞喻, 它标帜着这种风格是词曲文学之正 宗。这种风格,几百年来一变再变, 但始终影响着词曲文坛。
词的下片是说访古未果,空留一 片愁怅。“那知望、古空萦目”,这是 一派失望的口气,但这种访古失望的 愁怅,比容易满足的轻喜要更有意 味。“那知望”指在仙掌路上寻寻觅觅 的踯躅瞭望,“空萦目”说没有柳墓, 只有一派荒凉的景象萦绕人眼。“剩 凄迷、野草年年绿”,词人也许根本 就没有留下什么坟墓,就是留下也荒 芜无寻了,只剩下凄凉迷人的野草一 年一绿,供后人踏青寻幽。“无人解 道陈迹,唯只见、乱鸦飞逐。”实地询 问,没有人能解说一下文献和传说中 柳墓的古迹之所在,所见的是乌鸦的 满天乱飞。“指点吟魂,一缕斜阳挂 在疏木。”在这荒凉的景象中,指点 出词人灵魂之所在的,是一缕挂在稀 疏林木上西下的夕阳。“但怅望、无 语江潮,暗打寒山麓。”最后的结 尾,是作者寻幽访古失败的怅望。这种 怅望是藉助无语如噎的江潮,暗暗拍 打着荒凉的山麓这样冷漠的意境表达 的。这是下一代词人的吟魂之所系, 而其渊源之所自,在他所追慕的前辈 名作中,正是不乏范例 : “千里烟 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真州地处 江北岸,茫茫烟波,沉沉楚天就是 词人吟魂的归宿,何坟墓之有!
这是一首吊古词,而所吊的又 是一位词人。因此,正可以看到这 首词的词风、词艺上所受柳词的影 响。柳词是词曲文学之初祖正宗, 苏辛是其一变,姜张是其再变,清 词则号称“中兴”。凌氏作此词时 尚未名家,而此词却开创着一家清 词的道路。词曲文学不断地发展,正 是历史的进步。不废江河万古流,但 其渊源所自,却是需要代代相传,不 断地寻幽探胜,不断地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