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陇山道中见鹦鹉
陇山深、旧巢无恙,翩翩毛羽娟好。相逢我是生 疏客,漫费呼茶声巧。还悄悄。说随意、枝头绝 胜金笼小。烟昏露晓。怅梦断帘钩,去来何处, 香粒啄红稻。
闲追忆,雾落才人赋稿。年年 洲畔芳草。江潭萧瑟难重问,留客只谈天宝。情 易老。只合念、观音般若皈依早。尘缘倘了。愿 化作迦陵,慧因证果,充使供青鸟。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于乾隆五 十八年(1793)起,在甘肃、四川任 职,前此两年,且曾随福康安入藏, 所以,陇山为这个时期作者往来必经 之地(陇山为六盘山的南段,位于 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鹦鹉是 一种观赏性鸟类,羽毛色彩美丽,头 圆,嘴大而短,上嘴呈勾形,舌柔 软,经驯化后可学人语,与八哥有 别。
词的上片联系笼中驯养的鹦鹉, 吟咏陇山道中 (也就是获得自由、生 活在大自然中)的鹦鹉。词中拟想逃 笼的鹦鹉原来就生活在陇山之中,它 回到了深远的陇山,欣喜地发现原来 的窝巢还完好如初。无恙,原本是问 候语,意为没有疾病忧患,后来也作 安全、完整的意思用。词家与不期而 遇的鹦鹉亲切而又诙谐地打招呼说, 我是生人,不必劳神去巧嘴弄舌地喊 着“客来了,倒茶”的悦耳动听声音 了。但鹦鹉却像遇到老朋友一样,情不 自禁地说起悄悄话:回到大自然里, 自由自在,清晨迎着绚丽的朝阳,吮吸 着晶莹的露珠,展翅飞翔在蓝天中觅 食或遨游,黄昏炊烟四起时即回巢栖 息,比起精致小巧的金丝笼中的囚禁 生活来,不知要强多少倍。词家悬想, 驯养它的主人在它逃笼后日夜思念而 魂萦梦牵:飞到哪里去了? 我的鹦 鹉! 词中的“香粒啄红稻”指鹦鹉。 杜甫《秋兴》之八: “香稻啄余鹦鹉 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意思是鹦鹉 在打谷场上啄食剩余的稻粒,凤皇 (现在写作“凰”)在梧桐树的老枝 上栖息。杜甫的句法这么怪,一则是 因为律诗本身对于平仄、对仗的要 求,二则诗人“晚节渐于诗律细”, 因而刻意求工。词家在这儿暗引成典 来代指鹦鹉。上片紧扣词题,铺写陇 山道中鹦鹉美丽的羽毛、翩翩的飞翔 姿态、活泼天真的性格,突出其重获 自由后的喜悦。人鸟对话,极有情 趣,而以“梦断帘钩”的人思念鹦鹉 为过渡。
下片开头,词家很自然地追忆前 人写鹦鹉的诗文。只言片语的记述, 并不少见,也很早,比如《山海经· 西山经》 : “有鸟焉,其状如鸮,青 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礼· 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但 记述它的专篇,当然要推后汉时祢衡 的《鹦鹉赋》了。祢衡是后汉末年 人,生性狂傲,评论当世人物时,曾 说“大儿孔文举(孔融字)、小儿杨 德祖(杨修字)”以外,再没有人 材。曹操曾用他为“鼓史” (敲鼓说 唱艺人)来羞辱他,反而被他羞辱, 强行遣送他到刘表处,不为所容,又 被刘表转送到黄祖处,终为黄祖所 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词中的“零 落才人”就是指祢衡。“零落”,本指 草木凋谢,引申为衰败。据记载,黄 祖长子黄射一次在汉阳江洲中大宴宾 客,有人来献鹦鹉,求祢衡作文以娱宾 客。祢衡即席作赋,笔不停缀,文不 加点,这就是传世名篇《鹦鹉赋》。 宴客的地方从此被叫作“鹦鹉洲”, 洲边的香花野草,年复一年地生长而 又枯萎掉。“鹦鹉洲”久已陷入江 中,景象萧条冷落难以再去寻访,剩 下的只有游客口中谈论着的当年繁华 了。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用的一个年 号(公元742—756年),这期间,唐 帝国达到繁荣昌盛的顶点,当然也是 下坡路的起点。这种人世的盛衰成 败,会引起多情的诗人、词家伤感而 衰老。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 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即 是这种情感最集中的流露。词家生当 号称“乾嘉盛世”的时期,是否有感而 发呢?他开导羽毛美丽、善为人音而 又易遭网罗被关入金丝笼的鹉鹉说, 你们只该想着观音真聪明,早早地遁 入空门(皈读gui, 皈依就是归顺 佛教)。鹦鹉表示,如果尘俗的生活 缘分已经了结的话,愿意变为鸣音美 丽的仙鸟迦陵,凭借聪慧的本性而获 得解脱,充当西王母的信使——青 鸟。
下片,也以人鸟对话为线索。咏物 词以状物传神为佳作,这一点,宋人 达到了极至,如以“一川烟草,满城 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 案》)状飞絮,“苔枝缀玉” (姜夔 《疏影》)以状长在枝头上的梅花, 都是好例子。杨揆这阕词,是借物以抒 情,不是在绘动物谱。通过人鸟对话, 抒发了向往自由的情感。然而现买 却又布满网罗,随时会陷入被羁絷的 困境(即使是暂时获得自由的话)。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词家的方案是 出家当僧尼。换句话说,尘世无法解 决这个矛盾。从写作上说,这阕词也 有特点。其一,结构上以人鸟对话贯 穿全词,意境生动、亲切。其二,语 言典雅,间以口语入词(如“悄悄” “随意”、“年年”、“只合” )而 不显粗俗。其三,用典贴切而不生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