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春日赋示杨生子掞
一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唯有 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 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 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 芳意在谁家? 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 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二
百年复几许? 慷慨一何多! 子当为我击筑,我为 子高歌。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 如何? 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
生平事, 天付与,且婆娑。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 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劝 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水调歌头》五首是张惠言的代 表作,历来评价很高。谭献说: “胸 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 赋手文心, 开倚声家未有之境。”(《箧中词》 卷三)陈廷焯说: “皋文《水调歌 头》五章,既沉郁,又疏快,最是高 境。……热肠郁思,若断仍连,全自 风、骚变出。” (《白雨斋词话》卷 四)都是评得很恰当的。词题为“春 日赋示杨生子掞”,这就说明是写春 天,以春天为主题的。杨子掞是张氏 的学生,是一个张氏认为“可与适 道”的青年人。这五首词,作于清嘉庆 元年(1769)。当时作者三十六岁, 尚未成进士,在政治上还处于 “未 遇”的阶段,但在词学研究与词的创 作上,已到成熟的时期了。
这五首词可以称为“春的组诗”。 关于写“春”的诗词,古人集中已属 屡见不鲜,伤春、惜春、怀春……之 类几乎成为陈腔滥调。如何赋予新 意、别开生面並非易事。但另一方 面,“春”的内涵非常丰富,除了确 实写时序的“春”、自然的“春” 外,还可赋予它以各种象征意义。如 象征青春,象征爱情,象征欢乐,象 征希望,象征蓬勃的生机、美好的生 活、幸福的时光和灿烂的前景……总 之是人们非常向往、努力追求的东 西。这样就使尽管是古老、陈旧的题 目,却可以寄托新鲜、深刻的意蕴。 张氏这组《水调歌头》,便是绝好的 例子。我们称它们为“组诗”,那是 因为这五首词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 系,所谓“若断仍连”,有着完整而 缜密的构思。它们主要用赋体,但也 有比兴,是寄托着封建社会一些有理 想、有抱负、有学识、有才华的知识 分子共同的希望与追求的一组抒情 诗。分开来看,第一首写“迎春”、 第二首写“留春”、第三首写“忆 春”,第四首写“惜春”、第五首写 “酿春”; 合起来看,便是“春的组 诗”,或曰“春的赞歌”。
第一首上片开头就说: “东 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始则 说“无一事”,再则说“妆出”,对现实 的不满之情,隐然可见。清王朝“太平 盛世”的繁荣景象,经此轻轻一卢,使 人看到不过是虚假的点缀,任是花团 锦簇,算什么真正的春天呢! 因此紧 承两句,说有闲来“阅遍花影”的,只 是那天边斜月,冷落之状不言而喻。下 面却是一转: “我有江南铁笛,要倚 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表示抱负不 凡,有志用世。朱熹的《铁笛亭诗序》谈 到武夷山有个隐者,善吹铁笛,有穿 云裂石之声。侍郎胡明仲与游,赠诗 “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这里显 用其意。“香雪”和“玉城霞”都是指的 花。前结又一转: “清影渺难即,飞 絮满天涯。”原来上面的倚“雪”吹 “霞”,还只是美好的愿望,实际上 真正的花影,却是渺然难近; 而转眼 间却将“飞絮天涯”,春天要过去 了。这就是说虽有抱负,无从实现, 机缘难得,时不我予……真所谓“热 肠郁思”,却全用象征手法写出。
下片转入浪漫主义想象,带着乐 观情调,写与杨生子掞一起,共泛云 槎,访问东皇(春神),颇有《离 骚》叩帝阍、求佚女、问灵氛的味 道。“东皇一笑相语”以下,一 直贯到此词后结,都是东皇含有好意 的话。可以分为三层: 一是问—— “芳意在谁家?”即问你们属意于何 处,打算怎么办? 二是慰——“难道 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 华。”用反问来示意: 不要认为春花 开落、春风来去,就韶光过尽了,希望 还是存在的。三是告——“花外春来 路,芳草不曾遮。”意即春天还在, 春来的路并没有被芳草遮断,还是应 该努力追求,去寻觅,迎接真正的春 天。其实,“东皇”的话,正是词人 自己的话。我们说第一首是写的“迎 春”,就是基于上面的理解。表现上 的曲折,反映情感的回荡,思潮的起 伏。通篇意境优美,风格深挚而兼明 快,确有旷远、高浑之致。
第二首基本用赋体,直接抒情,写 的是要“留春”。上片首句慨叹人生 短促而忧患良多,使人联想到曹操的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 慷,忧思难忘。……”唯其如此,有 志之士,更应互相勉励,互相鼓舞, 及时地进德修业。这就是“子当为我 击筑,我为子高歌”的意思。《 史 记·刺客列传》: “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于市中。”这里无非表现作 者与杨子掞是那么志同道合,声气相 应。接下去是虚写,让意境更开阔、 更深远。“胸中云梦”,其实就是胸 中块垒,是一肚子牢骚、抑塞之气, 这是一层意思。但又说“云梦”也不 过象“蒂芥”,显得怀抱宽广,心情 旷达,把一些不如意的事,看成小事 一桩,这又是一层意思。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中写到: 子虚夸楚有 “云 梦”,方九百里,有山有水……但乌 有先生却夸齐国“吞若云梦者八九于 其胸中,曾不蒂芥! ”词中用这个典, 是既承认自己胸中有“云梦”这样 大的忧愤,又表示可以把它们看成 “细故” (贾谊《鹏鸟赋》: “细故 蒂芥,何足以疑! ” ),视如等闲。 这当然有矛盾。因此前结两句就提到 哲理高度来认识: “楚越等闲耳,肝 胆有风波。”这是用《庄子》上的 话:“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化为 诗的语言就是说: 楚越虽为两国,存 在矛盾,但就“同”的角度看,也就 没有什么大了不起。肝胆同属一体, 关系密切,但就“异”的角度看,也 有矛盾和斗争( “风波”即不平,指 矛盾、分歧)。这是一种哲理,一种 思想方法,但实际上是一种聊以自慰 的话。“肝胆有风波”不正暗指世上 的风波险,行路难吗?
下片正面强调“成事在天” 而 “谋事在人”,含有不汲汲于求取功 名,而应当及时地充实自己之意。 “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是一种 比较超脱的态度,也是另一种生活道 路。作者似乎有意于此,但随即以 “又恐”两字捩转。在“出世”还是 “入世”的思想矛盾中,他还是取后 者,因此说恐怕“青春背我堂堂去” (唐薛能句。“堂堂”即公然地), 一事无成人渐老啊! 后结二句:“劝 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点出本篇 主旨。说秉烛夜游,就是要及时努力 (曹丕《与吴质书》: “少壮真当努 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 烛夜游,良有以也。” ),唯有这样才 能留驻春天,不让美好的春光很快地 过去。本篇虽用赋体,讲哲理,但不离 形象思维,兼用象征比喻,因此毫无 枯燥沉闷之感,相反颇觉真气洋溢, 沁人心脾。
张惠言是“常州词派” 的创始 人。他推尊词体,与风骚诗赋同列; 强调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 他以治经方法说词,“义有幽隐,并 为指发”,“缒幽凿险,求义理之所 安”……而他的《茗柯词》正是他词 学理论的认真实践。《茗柯词》虽仅 四十六首,但质量都较高,其基本主 题是“感士不遇”,那种对于“春” 天的憧憬、希冀和追求,以及“求之 不得”的痛苦、怅恨和怨诽之情。这 正是封建社会里广大怀才不遇、有志 难伸的知识分子的共同感情。而在艺 术表现上则正如陈廷焯所说 “既沉 郁,又疏快”。在《白雨斋词话》中特 别强调“沉郁”,指出“所谓沉郁 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 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 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 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 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 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卷 一)我们把这一段话去对照、鉴赏张 惠言的词,包括他的代表作《水调歌 头》五首,是会有所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