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陆九渊)

2023-04-25 可可诗词网-宋诗评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陆九渊

柳院竹亭茅店,云芜风树烟溪,

听彻残阳月下,不论巴蜀东西。

中国古代六言诗不发达,从四言、五言、七言进化轨迹看,六言虽从魏开始就有人写了,但作者甚少。其原因是汉音组合成句,难免有呆板单调的缺点。唐宋时六言诗多了些,也不乏佳作,但仍属偶尔为之。陆九渊《子规》这首六言诗,也是一首佳作。

子规,杜鹃鸟别名,相传为蜀帝冤魂所化,声哀婉凄绝。暮春时节,烂漫的杜鹃花开遍山陵坑谷,色殷红,据说是杜鹃鸟啼血所染。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宜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暮春——伤感诗词——巴山蜀水,就这样形成一条联想脉络。

本诗构图敷色深得画理之妙,颇能体现南宋山水画重写意的风采神韵。首二句“柳院竹亭茅店,云芜风树烟溪”,连用六景物,动静、明暗、浓淡、宾主、远近都符合透视原理。线条简洁,层次分明,意境苍茫。拆开看,柳、院、竹、亭、茅、店等均为单音节名词,各代表一实体。(柳院、竹亭、茅店有了装饰意味,仍为孤立物象。)但是一经组合连用,近景“柳院竹亭茅店”,衬以远景“云芜风树烟溪”,顿时形成了生动的画面,富有立体感。近景虽是寻常村居,远景则云接芳草,风动津树,烟漫碧溪,极富诗情画意,与宋人翁卷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各臻其妙。如果说前两句是视觉形象,后两句则转化为听觉。空间不变,时间由白昼转移到“残阳”、“月下”。此种画面流动变幻,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子规的凄婉哀唱作为画外音出现,殷红惨白都能由视觉唤起听觉感受。“听彻”与“响彻”、“唱彻”不同,前者是抒情主体的接受信息,更富情感韵味;如为后者,就只是描写客体的信息输出,意境便显板滞枯涩。末句“不论巴蜀东西”,把以上景物音响虚化。王维的“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杜甫的“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都写蜀地景物,此处却非实写,“巴蜀”乃借子规鸟啼血的传说而来,用以加深听者的主观情绪与环境氛围。“不论”,是无条件假设,泛指。随着听者意识流动,杜鹃的啼鸣也布满所有空间画面。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元代马致远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三句,亦是六言,也连用实词组合,一向脍炙人口。比较之下,陆九渊的《子规》显得被冷落,讲“心学”的象山先生不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