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二首 (其二)》 - 杜甫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首句二句,分写江、山,因江而见鸟,因山而见花;因碧而形白,因青而形燃;因江碧而觉鸟之愈白,因山青而显花之色红。此十字中有多少层次在,可悟炼句之法。而杜老因江山花鸟,感物而思归一种神理,已跃然露于纸上。(朱宝莹《诗式》卷一)
【诗例】
绝句二首 (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一说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杜甫因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混乱及对朝政的失望而入蜀谋生,他的内心仍急切地期待国家安定,政治清明,希望早日回到中原。宝应二年 (763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然而随即出现吐蕃大举入侵,于该年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的非常事变,社会混乱仍在继续。杜甫在担忧、焦虑、期待和失望中度日,心情是相当沉郁的。此诗因景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早日归回中原的情衷。
首两句状景,通过色彩互相衬托,充分突出景物光色的鲜丽,使描写对象十分醒目。江水“碧”,山色“青”,在诗里作为一种背景,构成景物摹绘的底色。翱翔的水鸟在江河碧波的反衬下,更显得羽毛洁白莹亮;怒放的山花得到青翠的峰峦映照,更显得红明艳丽,如火吐焰。“因江碧而觉鸟之愈白,因山青而显花之色红”,诗人正是运用绘画艺术中颜色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强化摹状景物的色彩效果,突出视觉倾向。
这种烘衬法在古诗创作中受到广泛地应用。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为烘衬法诉之于听觉的著名例子。诉之于视觉的例子似乎更多一些。王维《早朝》: “柳暗百花明。”此处“暗”、“明”,与杜甫《绝句》中的“燃”字一样,均状植物色彩。杜甫常利用律诗对偶的特点,来突出景物色彩的对比性。《花底》:“紫萼扶千蕊,莫须照万花。”每一句中有色彩对比,前后二句又形成色彩错杂,十字写出了花色的丰富性。《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借浓云的墨黑,衬灯火的明亮。《雨》: “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以 “黑”和“明”的对照,写出了西南地区此晴彼雨,乍阴乍晴秋霖季节的特点。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在色彩的烘衬中显出绘景的层次性,朱宝莹对此作了细入的解绎。近体诗由于体制短小,语言尤其讲究精炼。诗人往往注重炼句,使诗句于精严中见蕴义的丰富和构词创意的新巧。张谦宜《絸斋诗谈》说:炼句“必须文从理顺之中,有说旧翻新之巧。意不尽于句中,景已溢于兴外。刻苦却不扭捏,平易却不肤浅。初仍作意,久洊自然。务使五七字内,线穿铁铸,一字摇撼不动、增减不得为度。”赵翼:“抑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瓯北诗话》卷六)说明炼意是炼句的主轴,语言精炼、新巧、自然,皆应当围绕诗意的精深化来进行。增加诗意的层次性无疑是炼意的重要一环。朱宝莹提示人们从《绝句》首二句 “悟炼句之法”,即以为其诗意的层次性具有示范意义。在精炼简短的诗句中包蕴多重层次,这是杜诗艺术特色之一。《赠韦赞善别》:“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吴乔评析说:“病中送别,是两层不堪,而又不得归,其情何如?”(《围炉诗话》卷二)《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吴乔认为同前二语一样,“亦有三层苦境苦情。”(《围炉诗话》卷二)《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罗大经评道:“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偶又精确。” (《鹤林玉露》卷十一)都说明杜甫炼句而注重突出诗意层次的丰富性。《绝句》首二句虽为状景,而在含蕴的层次性上,与以上诸句并无二致。杜诗可供人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上述炼句的特点也是其中之一。
-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2019-06-10]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
[2019-06-10]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杜甫 - 东山气濛鸿,宫殿
[2019-06-10]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 孟浩然 - 府寮能枉驾,家酝复
[2019-06-10]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