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严士元》 - 刘长卿 -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细雨”、“落花”一联若置禅家公案中,犹是最上上乘语。(黄周星《唐诗快》)
【诗例】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解析】
禅学,是经过中国士大夫改造了的佛教哲学,它兴盛于初唐的弘忍,而在弘忍的弟子慧能手中得到进一步光大。慧能在大乘空宗的基础上,融合儒学的生验论和道家的虚无观,创立了一种更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南宗禅学。他强调顿悟,讲究见性成佛。为了达到顿悟,佛教徒便用“机锋”进行互相试探和触发,此试探和触发的过程记录下来便成了一个个“公案”。南宗禅学深受唐以后中国士大夫的喜爱,他们不但在语录中也模仿禅学讲究机锋,而且把公案带到了诗歌创作中去,这就是所谓“禅意。”
诗中的这种禅意,由于运用者的高下优劣,基本上有三个层次。一是以禅语入诗,即在诗中加上佛、禅、空、性等佛家用语,如王维的“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 《山中示弟》),“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酬黎居士淅川作》)。其中的 “缘合”、“性空”分别取自 《大乘般若经》和 《华严经》,“莲花” 出于 《法华经》,“变杨柳”源自 《庄子·至乐》篇。这种写法如处理得不好就会流于空洞的说教,破坏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二是以禅趣入诗,即把禅学的空灵、寂灭的意趣融入诗境,造成一种高简闲淡、悠然空灵的艺术氛围,如王维有名的《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等,从中流露的皆是禅趣。三是以禅法入诗,即把禅学的“顿悟”、轻形重意的思辩方式运用到诗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去。王维的《过香积寺》即是以禅法入诗:由香积寺周围幽寂的黄昏之景触发了诗人内心的顿悟——“安禅制毒龙”,以追求内心的平静的方式来扼制人生的欲念。
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中的两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既有禅趣入诗又有禅法入诗,所以被黄周星称为 “禅家最上上乘语”。从禅趣入诗来看,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忘情物外、高简闲淡的意趣,这正是禅宗所追求的“心内无我、身外无物”的空境。诗人与严士元相逢于苏州城外,初春季节,乍暖还寒,“细雨湿衣”,已见执手相谈之久; “看不见”更见友情之外一无所察。“闲花落地听无声”则在上述两层意思之上作进一步渲染,所以说,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景为清幽之景,情为淡宕之情。有人认为这两句有弦外之音,上句是比喻小人暗中谗毁,君子不觉;下句是喻“朝廷轻弃贤才,如闲花之落”(唐汝询《唐诗解》)。这种附会不仅过于牵强,也与诗人着力要流露的禅趣相迕。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得出结论,说这两句纯为描景,上句写阴,下句写晴,妙处也仅在于观察入微、下笔精细(沈德潜《唐诗别裁》),这也似失偏颇,因在景物描写之中确也复印着诗人的意绪,从中确可品味到空灵幽寂的禅趣。
再说以禅法入诗。如上所述,这两句诗表面上是描景,实际上复印着诗人的意绪。这种意绪除了体现一种空灵幽寂的禅趣外,在思辩上还给人以触发:细雨沾衣,久而渐湿人又不觉;落花坠地,无声而陨。诗人似乎在启发什么,又没有告诉他到底要说什么,但对不同的读者往往又能从中得到某种领悟和触发。宋代诗人汪藻的“西窗小雨人未见,展尽芭蕉数尺心”;王安石的“闲看落花因坐久”;苏轼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可以说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心态,对此作某种阐释和发明。这种阐述,又脱出了“细雨”和“落花”这层外壳,着重于某种内在真谛的领悟。只不过到了宋代,唐人的这种“禅意”变成了宋人的 “理趣” 了。
-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2019-06-10]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
[2019-06-10]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杜甫 - 东山气濛鸿,宫殿
[2019-06-10]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 孟浩然 - 府寮能枉驾,家酝复
[2019-06-10]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