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 王维 -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首句,写林亭。二句,承林亭,写出一种幽静之景。崔处士退隐林亭,自少往来者,故地上青苔,日见其厚,不必明言无人走,而自可见无人走,所谓对景兴起也。三句,从二句转写出遗世独立之态。“科头”,见处士之潇洒;“箕踞”,见处士之高傲;“长松下”,见处士之隔越尘俗。只七字耳,做出如许神境,一句中有层次,耐人寻味。四句从三句发之,写足睥睨一切之概,神理全在“看他”二字,“他”字尤见处士以青眼看摩诘也。(朱宝莹 《诗式》卷二)
【诗例】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王维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七绝。唐玄宗开元末到天宝初,张九龄被排挤,李林甫执政,王维有所不满,遂在终南山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此诗作于隐居终南别业时。题中的“崔处士”即崔兴宗,当时他也在终南山过着隐居生活。王维《崔兴宗写真》诗云: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识好。”可见两人情趣相投,知交很深。“林亭”即林泉,指隐居之所。“过”意谓访问、探望。按诗题所示,本诗是写王维与卢象结伴拜访崔处士的见闻和感受,诗中着意描写了崔处士栖身之所的幽静绝俗,把崔处士超旷不羁的逸士风神刻画得栩栩如生。
开头两句描写崔处士的隐居环境。终南山树林深邃,古木参天,王维诗中时常写及,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本诗起句写远望所见。诗人在茫茫山林寻找崔处士的隐所,他们在蔚然深秀的密林深处依稀看到几间茅舍,远远望去,浓密的树荫似乎把茅舍遮蔽得严严实实。这句重点写“绿树重阴”,以此映衬崔处士隐所的深藏幽邃。次句写低头所见。沿着荒僻的小径向茅舍走去,脚下青苔斑驳厚实,诗人不由兴起“无尘”之叹。“无尘”意谓没有尘世俗间的干扰。这句不仅承上强调了树林的幽深,而且通过小径平日无人往来踩踏,以致青苔日厚,暗示崔处士隐所的杳无人迹。“青苔日厚”与上句“绿树重阴”互相映衬,合起来自成一幅幽深清静的完整画面,而在这画面背后隐藏了一个事实,即崔处士摆脱尘世喧嚣,淡泊自守,恬静自安的生活情趣。这个事实没有明说,要待细心的读者仔细寻味才能领悟,这在技巧上可以称之为 “暗传”。
第三句由景及人,正面写崔处士的性情襟怀。“科头”意为不戴冠帽。唐代官员都戴一种叫幞头的冠帽,一般文人士大夫也戴头巾,崔处士则连头巾也不戴,只是将头发随意盘绕在头顶之上,仅此二字,便表现出他那洒脱不羁的性情。“箕踞”是两脚伸直岔开的一种坐法,这种坐法十分随便,若有他人在场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崔处士箕踞而坐,旁若无人,其桀骜不驯、不拘礼仪的性格可以想见。“长松下”是说崔处士在青松下悠然独坐,以此表现他耿介绝俗、逍遥自在的情趣。寥寥七字分写人物的发式、坐姿和坐处,一波三折,转折层深,写尽崔处士的遗世独立之态、洒脱傲岸之精神和超越尘俗之襟怀,颇耐寻味。
第四句 “白眼看他世上人”用晋代名士阮籍白眼看待世俗庸人的典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崔处士睥睨一切、倨傲不恭的性格特征。句中“看他”二字,活现出人物豪气纵横的神情。至此,崔处士的形象已被表现得呼之欲出,便洒然作收,不留蛇足。
全诗上半首写景,隐者虽未出现,但其精神气质、生活情趣隐含于景物描写之中;下半首写人,通过细节描绘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形神俱妙,极富神采。整首诗起承转合,写来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崔处士那游心自然的闲适恬淡,鄙夷礼法的超旷不羁,摒弃尘俗的孤高自赏,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着墨不多而妙趣横生。
-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2019-06-10]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
[2019-06-10]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杜甫 - 东山气濛鸿,宫殿
[2019-06-10]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 孟浩然 - 府寮能枉驾,家酝复
[2019-06-10]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