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 杜甫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余子所可到。(纪昀 《瀛奎律髓刊误》)
【诗例】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析】
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有咏雨的诗,如孟浩然《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李白《对雨》、韩愈《早春呈张水部》、白居易《夜雨》、杜牧《雨中作》,其中虽不乏佳作,但首推其选,被称为“足空唐人”者,却是杜甫这首《春夜喜雨》。究其原因,是由于它的艺术成就不止一端,在立意、切题、起句、状物、构图、意脉诸多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也就是纪昀说的“通体精妙”。也许在某一点上,“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但就其全篇各个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则 “非余子之所可到”。
首先说起句。对一首律诗来说,起句有力或新颖不凡,可以振起全篇,使之满目生辉、另眼相看,所以宋代的严羽尤重发句,他认为“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沧浪诗话》)。这首杜诗一开篇就用拟人之法,把无知无情的春雨人格化,并溶入诗人对此的情感和评价,所谓“好雨知时节”。对句则点出时令和交待称为“好雨”的原因:“当春乃发生”。这样,以起句扣住“雨”,对句扣住“春”,从中又明露诗人的喜悦之情,起首一联就紧扣诗题,既新颖别致又准确明快。
其次是状物的细腻传神。颔联两句紧扣住“春夜”、“喜雨”这个诗题,典型地体现出春雨的特征。春雨的特征是细密、绵长,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特别在寂静的又孕育着生机的春夜,更是悄悄地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用一 “潜”字,描摹出春夜细雨悄悄落下之状,用一“润”字,点化出万物在绵绵春雨中的滋润之态,状物上显得细腻传神。仇兆鳌云:“曰 ‘潜’ 曰 ‘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杜少陵集详注》) 另外,“知时节”固然是“好雨”,“潜”、“润”之细雨更是好雨,因为“雨骤风狂,亦足损物”(仇兆鳌语),所以颔联是首联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进一层交待题目 “春夜喜雨”之喜因。
再次,是构图的讲究和设色的精妙。如果说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从听觉上描写春雨,那末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从视觉上作进一步描绘;如果说前者是诗人附近的局部近景,后者则是幅阔大的远景、背景:放眼望去,田野的小路上,乌云笼罩着田野,雨意正浓,唯有那一星渔火,闪烁在漆黑寂静的郊野,暗示着春的生机和人的活动。这样,远景与近景、视觉与听觉、局部与背景搭配在一起,极富层次感,也极为和谐美妙。另外,这两句在设色上也颇为精妙:大处是浓墨——“野径云俱黑”;局部却是重彩——“江船火独明”。明与暗互相映衬,无“俱黑”不见其“独明”,无“独明”又不显其“俱黑”,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度,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视觉印象。明代的诗论家王嗣奭说杜甫最善于“以画法为诗法”(《杜臆》),清代的施补华也称赞杜的景物诗善于 “着色” ( 《岘佣说诗》),于此可见一斑。
最后,从结构上看,全篇围绕一个“喜”字,一脉贯之。“好雨”一联固然是“喜雨”,中间两联,诗人面对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大面积的浓云雨意,又何尝不在暗抒喜悦之情。最后一联写诗人由眼前雨意推想明日清晨: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定然是花团锦簇、春色满园,锦官城又添春光十分了吧!诗人对春雨之喜悦,对生活之热爱,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可以说“无一字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查慎行《杜诗集说》),结构上堪称通体精妙。
-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2019-06-10]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
[2019-06-10]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杜甫 - 东山气濛鸿,宫殿
[2019-06-10]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 孟浩然 - 府寮能枉驾,家酝复
[2019-06-10]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