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邴《汉宫春》
李邴《汉宫春》李 邴
李 邴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①,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②,问玉堂何似③,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释 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练:白绸。③玉堂:华丽的宫殿。唐宋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
鉴赏 这首词历来受人推崇,清徐釚在《词苑丛谈》谓其“一时脍炙人口”。其实早在宋代,它的流传已经很广了。如宋王明清曾谈到“李汉老邴,少年日作《汉宫春》词,脍炙人口,所谓‘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者是也。政和间,自书省丁忧归山东,服终造朝,举国无与立谈者,方怅怅无计,时王黼为首相,忽遣人招至东阁,开宴延之上座,出其家姬数十人,皆绝色也,汉老惘然莫晓。酒半,群唱是词以侑觞。汉老私窃自欣,除目可无虑矣,饮大醉而归。又数日,有馆阁之命。不数年,遂入翰苑。”(《玉照新志》卷四)。
踏雪寻梅图 【明】 戴进 美国私人藏
本篇属梅词,借梅怀人。全词清新隽永,富含神韵,足见作者笔力不俗。
开篇写梅花始发。“潇洒”是梅花的气质,“江”点明了梅花的生长环境。梅自高洁,又以修竹作陪衬,极言梅树的清雅孤傲。小梅初绽,不是争奇斗艳,仅“横两三枝”,疏淡静逸。东君,是司春之神,掌管着花团锦簇、嫣红姹紫,让春季万象更新。而今它却不爱惜梅花,任它“雪压风欺”;燕子本应早早归来报春,现在似乎也“怕春寒、轻失花期”。表面看突出的是东君无情、燕子冷漠,梅花孤寂,惨遭雪打风吹,其实却从侧面烘托了梅花凌寒怒放、孤傲刚强的气魄与品质。任凭风刀霜剑,纵使孤芳自赏,它依旧昂首迎春,释放独有的清芬。何况还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此处归鸿宛然成了高雅多情的形象象征,既给词增添了几分温存,又减少了梅的冰冷凄寒、目无下尘,平添了生活气息。
“清浅小溪如练”化用了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山园小梅》),“江”水清澈明净,江面宛如白练,江梅更是一尘不染、玉洁冰清。清江淡梅,风景独好,作者心悦诚服,不禁发出“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的感慨,其中或许有所寄托,官场险恶,宦海浮沉,不如归去,与江梅一起,享受那份难得的清雅与闲适,构筑心灵的茅舍疏篱。
“伤心”两句转入怀人,“故人”此处并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指林逋,林逋曾长期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无妻无子,却钟爱植梅养鹤,并以此为人生之趣,人称“梅妻鹤子”。林逋是一位名士,最懂得欣赏梅香梅韵,他的《山园小梅》更是登峰造极,成为咏梅的精品,可惜去世后,梅花就失去了知音,“疏影横斜”之诗竞成绝响,再无人企及,以致“冷落新诗”。
“微云”三句,作者以质问的口吻,言林逋逝后,纵有“微云淡月”,也无人能察,梅花孤芳自赏,清冷寂寞。结尾处,以拟人的手法,将梅孤高自许的风流标格推向高潮,梅花“横两三枝”,清香依旧,风雅依旧,但是知音不在,真意难寻。从此以往,有谁还能吟咏得出梅神韵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呢? 全词在幽婉迂回中收笔,但暗含启悟,情味深长。
《汉宫春》写梅的淡雅、潇洒、美丽,更赞美它的刚健风骨和高洁气质,作者以花喻人,抒发了对林逋的追慕与怀念。全词多有蕴藉,或有所寄托。这首词与传统“梅词”的不同之处在于:梅花在李邴笔下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冰冷角色,而是化作了传达友人相惜、相念之情的信使。全词尽管基调沉郁,但却演绎出了一曲清澈的高山流水之音,带给人心灵的归属,这对以后洪皓、陆游、姜夔、刘克庄等人的梅词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灼《碧鸡漫志》对“李汉老富丽而韵平平”含有微词,但是这首词的用韵自有特色,全篇采用“支”韵,与柔曼低回的格调相融合、情韵俱佳。而且写景清丽、抒情婉转、笔墨流宕有致,清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称赞“圆美流转,何减美成(周邦彦)”是很有见地的。(张雅莉)
集评 宋《刘壎:“用章殁,词盛行于时,不惟伶工歌伎以为首唱,士大夫风流文雅者,酒酣兴发,辄发之。由是与姜尧章之《暗香》《疏影》,李汉老之《汉宫春》,刘行简之《夜行船》,并喧竞丽者殆百十年。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作之,而后淫哇盛,正者歇,然州里遗老犹歌用章词不置也。”(《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
清《李佳:“李邴《汉宫春》咏梅,下阕云:‘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此词为人所忌,仕途遂至蹭蹬。甚矣笔墨失检,乃易贾祸。”(《左庵词话》)
链接 宋代最高的军事机关——枢密院。唐代宗始命宦官为内枢密使,掌朝中机要。五代后梁置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以文士充任。后唐改置枢密院,长官复称枢密使,权比宰相。后汉大将郭威任枢密使,主军务,开创枢密院掌兵先例,后周继之。北宋沿置,主管朝廷军事机要,即侍卫、边防、军马等政令,掌兵籍、虎符,得皇帝命令有调动兵马之权,但并不直接统领军队。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东、西“二府”。又与三衙分掌发兵与握兵之权,“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枢密院长官常以文臣充任,统辖三衙,以文制武,兵权分立,使军权不可能构成对皇权的威胁。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为知枢密院事和同知枢密院事,时还增设签书枢密院事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地位略低于宰相,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等副相统称执政,宰相与执政合称宰执,宋朝的宰执是最高行政长官。南宋初,因军情紧急,往往由宰相兼枢密院长官。自宋宁宗开禧始,宰相兼任枢密使遂成定制,这样在事实上就改变了由宰相和枢密院长官分掌文武二柄的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