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汉宫春》
辛弃疾《汉宫春》辛弃疾
辛弃疾
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①。无端风雨②,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③。浑未办④、黄柑荐酒⑤,更传青韭堆盘⑥。
却笑东风从此⑦,便薰梅染柳⑧,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⑨。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⑩。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释 ①春幡:参见本词链接。②无端:没来由的。③西园: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亦称西园。④浑:全,都。⑤黄柑荐酒:以黄柑所酿的酒来进酒。苏轼《洞庭春色诗序》:“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谓之洞庭春色。”⑥青韭堆盘:把韭菜等装到盘里。《本草纲目 《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⑦东风:指春风。⑧薰梅染柳:指春风催生了梅、柳。唐李贺《瑶华乐》诗:“薰梅染柳将赠君。”⑨朱颜:青春的颜面。⑩“清愁”二句:谓清愁绵绵不绝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战国策《齐策》:“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鉴赏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南归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的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渡江献俘行在,差江阴签判。本词正作于此时。韶华正茂的辛弃疾身处南方的大好春光中却铺展出满地愁思,新景牵引旧恨,北客梦寻家国。
词作开篇即点出立春之题。春归大地,人间万千景象不必悉数道来,只消追随香尘看那美人头上迎着东风、和着莲步的彩色小幡便已春意盈怀。立春日将罗、绢或纸剪成长条状悬戴头上的迎春习俗可以追溯至汉代,《后汉书《礼仪志》:“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宋代此俗兴盛,周密《武林旧事《立春》记载:“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馀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然而春暖人间的亮色顷刻就被浸染余寒的风雨涤荡,风声雨味之中想起往昔的太平年岁里为立春精心预备的黄柑腊酒、青韭辛盘如今踪影全无。不解人情的东风兀自渲染出一片姹紫嫣红的自然界的升平景象,同时却为人平添了白发愁思。忙处催花,闲处催人老,对自身和家国的愁思如无首无尾、无从破解的连环,扼住了明媚春光和少年意气。
词中梦到西园和先还北地的燕、雁前呼后应,皆为虚写。春秋代序,它们可以自由冲破地域的障碍南来北往;人世纷繁,在国难之后远离家园、被束缚于东南一隅的人们却只能在苟安的氛围里目送归鸿。血气方刚的词人报国心切,在不念恢复、大钩党事的昏暗现实中酝酿出一股沉郁之气,收入眼底的本是立春清景,而春光在愁肠中回转,自胸中吐出后已然是一片风雨如晦,这首作者青年时代的作品愁情郁结,却丝毫没有少年人“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卓人月《古今词统》评此词曰:“燕、梦,奇。”所谓“奇”大抵是指燕梦从胸中幻化而出、无迹可求,却又能在词人眷念北方西园故地的思绪中体会出来。其实全作的虚化之奇又岂止一个燕梦,无端的风雨、忙里偷闲的东风、想象中的黄柑酒和青韭盘、可能先还的塞雁,无一不是虚实变幻、凌空下笔。(刘珺珺)
橙黄橘绿图 【宋】 赵令穰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集评 清《周济:“‘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燕安鸩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宋四家词选》)
梁启勋:“词题曰‘立春’,无甚本事,然可谓极回荡之致。”(《词学》下编)
链接 立春习俗。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正月初,阳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为冬至后的第四十六天,自先秦以来,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统治者会在这天出东郊,举行盛大的迎春典礼,以祈求丰年,奖励农耕。立春民俗丰富多样。自汉代始,立春之日,最高统治者除举行盛大迎春典礼外,又有陈列土牛模型,以示时令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春饼是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则号为春盘。春幡又称春旗,古代立春之日,挂春幡于树梢,或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