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苏 轼
苏 轼
述 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③。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 ①隙中驹:《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驹,骏马。隙,孔隙。②石中火:古乐府诗有“凿石见火能几时”之语(《文选《潘安仁<河阳县作>》注引),比喻人生短暂。③天真:《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指超脱于礼俗的天然性情。
鉴赏 这首词的编年有争议,一般认为是作于元祐八年(1093)定州。自宋神宗驾崩高太后执政之后,苏轼被召回京受到重用,但是又屡遭奸人攻击,元祐六年自请出知颍州,元祐七年又被召回委以重任。但元祐八年高太后崩,哲宗亲政,苏轼被调知定州,此时哲宗竟拒绝苏轼辞别。经过了这样一路宦海的升沉,又预感到国事将变,苏轼的心情极为沉重,隐逸避世的念头开始强烈,所以他在定州时写下了一组《行香子》词以自嘲自勉。这组《行香子》共两首。第一首题作“寓意”,是解嘲自讽之作,这是第二首,题作“述怀”,则是出于一种自勉。
开篇首先描述了抒情的环境,极写其清澈和宁静。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下,白日尘俗的喧嚣便渐渐远离,作者苦烦的心也暂时得到了安宁。于是他自斟自饮,思索起人生的玄妙问题来。从“清夜”到“十分”这几句的铺垫,虽只是如实描写了眼前的所见和现实的所做,但是各种感情却已经非常充沛。作者还没有开口说话,而读者就已经明白了一半。“浮名”五句所表达的思想,是苏轼一直以来都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人生如梦”“人间如梦”这样的词句,都是苏轼对人生真实性的根本否定。但是我们知道,苏轼又并非一个真正能够忘却世事的人,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道德以及他本身巨大的才能,都逼迫他面对世事。于是我们看到,苏轼一方面感叹着人生的虚无,一方面又在现实中义无反顾地斗争。这种希望解脱又无法解脱的困境,或许才是“虚苦劳神”一句最好的注脚。“叹”字领起三个比喻,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是在倾听词人滔滔不绝的倾诉,意象密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画王维诗意图 【明】 陈祼 上海博物馆藏
下阕“虽抱”二句是写自己不被知遇的苦恼和无助,语意上承接了上阕末对时间飞逝、人生如梦的感慨,在角度上则换到了对现实的感叹。我们知道,此时的苏轼不仅刚刚被外放到定州,而且他也预感到进一步贬黜马上就会到来。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和未来,他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以说,这整首词的创作,都是为了提醒自己做好准备。“且陶陶”以下六句便是心理准备的内容。苏轼想,既然在朝廷不被重用,既然功名利禄甚至人生都只是虚无,那我何必再去强求,何不顺着自己的天性,做一个自给自足的闲人,去享受隐逸生活的乐趣。“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是苏轼对理想中的隐逸生活的概括,他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且非常高雅的三件事物,显得新奇而让人印象深刻。这灵感大概是来自于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苏轼的化用巧妙贴切又别有新意。
哲宗绍圣年间,苏轼被远贬南荒,直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他没有条件去过“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生活,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且陶陶、乐尽天真”的心态,让人叹赏。(姚苏杰)
链接 宋人用柚子皮拓碑。柚子,大如瓜,皮甚厚,瓤较小。宋代南方人常用此果皮作为拓碑工具,别有特色。卷柚皮蘸墨,以代毡刷,因此皮内层松软,宜吸墨汁,且涂刷时不损坏纸张,故颇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