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2024-11-18 可可诗词网-唐宋散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2;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3;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4,霈然有不可御之势5,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6,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7,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9!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10又非待假誉而为重,借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11,得非急于谋道12,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13。。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14。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15,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16。然读《易》者如无《春秋》17。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18,而至于至也19!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治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20,荀卿盖亦晚而有作21。若子云、仲淹22,方勉焉以模言语23,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24

后之惑者25,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26,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27,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喜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28,又以励修之少进焉29,幸甚幸甚。修白。

【注释】 1吴充:建州浦城(今福建松溪)人,应进士举到开封,投书与文向欧阳修请教。 2先辈:这里表示一般敬称。 3浩:这里指文章气势大。 4辞丰:辞藻丰富。意雄:文义雄健。 5霈然:这里指文气通畅之意。 6伥伥(chang昌):无所适从的样子。 7气力:这里指势力。 8假誉:借着他人的称赞以造成名誉。 9: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10施:行,用。 11责:求,指希望得到指导。12谋道:求道。 13至:到达。鲜:少。 14溺:这里指沉迷不悟,到了不能自拔地步。 15工:精到,擅长。 16顷:顷刻。 17如无:这里指不同于。 18用功少:所用的时间少。 19至于至:达到最高的成就。 20皇皇:同“遑遑”,匆忙的样子。 21盖:大概。22子云:西汉杨雄的字。仲淹:隋代王通的字。 23模:模仿。24强:这里是勉强之意。 25惑者:胡涂的人。 26轩序:这里指居第、住所。 27渊泉:深泉。 29吾子:古人亲切的称呼。 29励:勉励。

【今译】 我这里叩头禀告,先辈吴君足下:先辈您屈尊给我来信并给我看三篇文章,我已打开并读过,文章写得汪洋恣肆,给人以十分繁富的印象,待到定睛细看,才知道不过几百字。若不是辞藻丰富,文义雄健,充沛流畅,有不可阻挡之势,怎能给人这样的感受。然而您仍担忧自己无人开导,而使得在写作上不能继续提高,这是您虚心好学的谦逊之辞。

在当今世上,我的才干并不高,我的官位并不荣耀,毁誉荣辱无足轻重,我的势力也不能够影响别人,世上若有想借助别人赞誉而能受人重视、借助别人力量而进益的,为什么要选择我欧阳修呢!先辈学问精深,文思雄健,施展于当代,又不是靠别人赞誉而受到重视、借他人力量而获进益之人。然而今天很高兴见到您的信,如若在文、道上对我有所求,您这岂不是急于求道,而没选择到合适的人吗?

学者未尝不为了求道,而达到这种成就的很少。并不是道离开人太远,而是学者有所沉迷不悟而已。文章的言辞,难以精到而使人欣喜,容易使人娱悦而自满自足。世上的学者,往往沉迷不悟而不能自拔。一旦学得精到一点,就说,我学得足够了,要有甚者,到了丢弃一切事情而不再关心求道的地步,说什么我已是文士了,只管尽职于文罢了。这就是求道之所以成就很少的原因所在。

往昔孔子老年回到鲁国,修订《六经》,几年便成。然而读《易经》不同于读《春秋》,读《书经》也不同于读《诗经》。哪有用功少而能达到最高成就的!圣贤人的文章,虽然我们不能赶得上,然而大抵上道胜的人作起文章并不难,而且自会到达相当成就。因此,孟子曾繁忙无暇地著书立说,荀卿大约在较晚之时也有著作,但若象子云、仲淹,竭力仿效别人言语而写作,这是道未学成而勉强写作的人。

后来的胡涂人,只见前世的文章流传下来,以为学者就只是作文而已,因而越努力勤奋去学反而越学不到佳处。今天足下言说您终日不出屋子,不能上下纵横皆如人意,这是道还不够的缘故。如若道能得到充实,虽行走在四面八方,下到深泉,没有不能到达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大文笔流畅,可说是很好的。而您又在为道方面立下志向,况且自己还能认识到未学得很广。您如若不停地努力下去,可以达到孟、荀那样而不算难。我是学道而没有达到理想地步的人,然而有幸的是不甘心于一般的娱悦且不因沉迷不悟所停止。因为您的自强不息,鞭策着我稍有进取,真是幸运啊,实在幸运。欧阳修陈述。

【总案】 本文作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这年六月,作者由武成军节度判官召还京城,复任馆阁校勘。

宋代的古文运动,到了康定年间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关理论已逐渐充实。本文表达了欧阳修论文的基本观点,阐述了文与道的关系。他一向坚持:“道为本,文为表,文以明道。”他所说的道,是儒家传统之道,但也有他所看重的具体内容,这就是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事”。他认为那种“终日不出轩序”或是“弃百事不关于心”的做法,不但与道相违背,其为文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因而他主张,只有将文章之事与现实生活的“百事”密切联系,才算处理好文与道之间的关系。这种见解,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参加社会实践斗争,不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作者在论证文与道的关系时,运用正反实例,并进行认真剖析,从而使论点鲜明,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欧阳修当时虽身居高职、颇有名位,但却十分谦逊和诚恳。他以书信的形式,对求助的后学者循循善诱,热情洋溢,这种奖掖后学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他还认为,在与后学的讨论中对自己也会有所进益,这越发表现出他的谦虚和进取精神。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