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2024-01-14 可可诗词网-唐宋散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1。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2。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3!

天禧初,真宗诏置诔官六员,责其职事4。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5。光恐久而漫灭,嘉佑八年,刻著于石6。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7。呜呼,可不惧哉!

【注释】 1谏:以言正人谓之谏,后遂专指臣讽劝君。汉始置谏议大夫,专掌指陈朝政阙失之职。宋于门下省和中书省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和左右正言,同掌规劝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仁宗明道初,置谏院,直属中书、门下省。2萃:聚集。 3汲汲:不止息地急于求得的样子。 4天禧(宋真宗赵恒年号)元年(公元(1017)二月,“置谏官、御史各六员,每月一员奏事,有急务,听非时入对。”(《宋史·真宗纪三》) 5钱君:疑为钱明逸。庆历四年(公元1044)为右正言,谏院供职,六年,擢知谏院(先从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附从《钱明逸传》和《续通鉴长编》卷二五三)。版:名籍。《周礼·天官·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注:“版,名籍也,以版为之。” 6嘉佑:宋仁宗的最末一个年号。司马光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以修起居注同知谏院。 7回:奸邪。《尚书·秦誓》:“崇信好回。”

【今译】 古时候没有专门进谏的官吏,从三公九卿、一般官吏到工人、商人,没有不能够进谏的。汉代建立以后,开始设置谏官。把天下的政治、全国的百姓、国家的得失利弊,都聚集于一个官吏那里,让他去向皇帝陈说这些事。谏官承担的责任也算是重大的了。担任这个职务的官员,应当记住那些大事,丢开那些小事,先考虑那些急事,后考虑那些不要紧的事;要专门为国家谋利,而不要只考虑自身。那些急切地追求名声的人,就象急切地追求私利的人一样。这两者之间相距多么遥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人,并责成他们应执掌的事宜。庆历年间,钱君开始把谏官的名字写在木板上。我担心时间长了文字磨灭,因此,于嘉佑八年把它刻写在石头上。后世的人,将会一一指点他们的名字,说:“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虚伪。”唉!这样一来能不使人警戒吗?

【总案】 司马光这篇记写于嘉佑八年(1063),当时作者正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文章虽短,所论却大。它不仅交代了谏官的由来,说明了谏官责任的重大,强调了谏官应有的品德,并且说明了为谏院题名刻石的经过与目的。文字简洁,笔锋带着感情,尤其是在阐明谏官应有品德与谏院题名刻石的目的方面,情见乎辞,作者用两个感情强烈的感叹句,宣泄了作者的感情。在作者看来,身为谏官应具备这样的才德:一是所谏内容要分别“大”、“细”、“急”、“缓”,这是谏官的“才”;二是要“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这是谏官的“德”。德才兼具方可以为谏官,因为“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责任重大’,舍此,岂不有害国家,成为“汲汲于名”、“汲汲于利”的人了吗?封建社会每一位“居是官者”知此而必然决定自己的行事原则,或“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或“汲汲”于名利而忘了国家。一句“其间相去何远哉”,表明了作明鲜明的态度。在作者看来,在谏院题名刻石,意义非常重大,可以利于“后之人历指其名的议之”,树立“忠”、“直”的榜样,从而鞭笞那“诈”、“回”的谏官,使之成为反面教员,让后之谏官以此为戒。一句“呜呼,可不惧哉”,似警钟长鸣,那些“诈”、“回”之徒在这声音面前,岂不要汗颜万状吗?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