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吊古战场文》

2019-06-12 可可诗词网-唐宋散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华《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1。河水萦带2,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3。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4。亭长告余曰5:“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6,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吾闻夫齐魏徭戍7 ,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诉8?秦汉而还,多事四夷9;中州耗斁10无世无之。古称戍夏11,不抗王师。文教失宣12,武臣用奇13。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14。呜呼噫嘻!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15,主将骄敌,期门受战16。野竖旄旗,川回组练17。法重心骇,威尊命贱18。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19;声折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20;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21,征马踟蹰;缯纩无温22,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23,凭陵杀气24,以相剪屠。径截辎重25,横攻士卒;都尉新降26,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27!鼓衰兮力尽,矢绝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28。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29。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30。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邪!

吾闻之,牧用赵卒31,大破林胡32;开地千里,遁逃匈奴33。汉倾天下,财殚力痡34;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35,北至太原,既城朔方36,全师而还。饮至策勋37,和乐且闲,穆穆棣棣38,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39:荼毒生灵40,万里朱殷41。汉击匈奴42,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苍苍蒸民43,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44?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45,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魄何依?必有凶年46,人其流离。呜呼噫嘻,时邪命邪?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47

【注释】 1夐(xiong):远。 2萦带:象带子一样萦回。 3曛:残阳昏黄黯淡。 4铤(ting挺):快跑。 5亭长:古代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以管民事。 6三军:《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干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常以三军指全体军队,或作军队的泛称。 7齐、魏:与下句的“荆、韩”俱战国国名。徭戍,服役守边。 8腷臆(biyi闭意):忧郁,愤懑。 9四夷:中原统治者对四边少数民族的蔑称。 10中州:中原之地,代替中国。耗斁(du度):损耗败坏。 11戎夏:指少数民族及华夏各诸侯国。 12文教:礼乐教化。失宣:轻视不用。 13用奇:使用诡诈之术。 14迂阔:迂远不切合实际。 15伺便:乘自然环境之有利。 16期门:汉代一种禁卫军的称呼。此处是等在营门的意思。 17川:平川。组练:组甲而被练。此处指甲兵。 18威尊:指将官威严。命贱:指士兵舍命作战。 19震眩:震动得头昏眼花。 20海隅:海边,指边塞。 21休巢:休止于巢。 22缯(zeng增):古时丝织品的统称。纩(kuang矿):丝绵。 23假:借。引申为赐予。 24凭陵:仗恃。杀气:肃杀严寒之气。 25径:直接。辎重:军需物资统称。 26都尉:武官名。犹副将、裨将。 27胜言:说完。 28蹙(cu促):迫近。 29淅淅:风声萧瑟。 30幂幂(mi迷):黑沉沉,阴森森。 31牧: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 32林胡:匈奴的一支。 33遁逃:使动词,使之遁逃的意思。 34殚(dan单):尽。痡(pu扑):病,引申为疲困。35猃狁(xianyfin险允):北方的少数民族,到汉代则称匈奴。 36既城:动词,筑城。朔方:北方地名,约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诗·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37饮至:古代诸侯朝、会、盟、伐完毕,回到宗庙饮酒庆告的典礼。策勋:记功。 38穆穆:和平恭敬貌。棣棣(di地):娴雅和顺貌。 39竟海:终至于海。 40荼毒:残害。41殷(yan淹):赤黑色的血。 42汉击匈奴:指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讨匈奴事。 43蒸民:众民百姓。蒸,众。 44咎:罪。 45悁悁(juan 捐):忧愁貌。 46凶年:荒年。《老子》:“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47守在四夷:《左传·昭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意谓古时天子施行仁德,四夷自然归服,都能为天子守土。

【今译】 辽阔的沙漠无边无际,走很远也看不见人烟。河水像带子一样绕曲着,群山蟠结缠连。天色阴暗,一片凄惨,风声悲号,日光昏淡。蓬草被吹折,野草已枯干,寒气凛冽,有若清晨严霜弥漫。鸟儿不敢飞下,只在上空盘旋,兽类狂奔,以至失群离散。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时战场,军队常覆没此间,往往有鬼魂哭泣,天色阴沉就能听见。”伤心啊!这事发生在杳远的秦代呢,汉代呢,还是就在昨天!

我听说战国时齐国、魏国都征发百姓戍边,楚国、韩国也召集兵员。他们奔走万里,跋涉旷野,年复一年。清早要在沙漠里有水草处放牧,冰天雪地的夜里又要候渡河畔。地茫茫,天苍苍,他们不知回乡之路在哪边。唯有把性命托付给身上的刀剑,满腔郁愤向谁言传?秦汉以来,边庭多事,国家元气损伤,没有哪一代不是如此。古代盛称边裔政权及中原诸侯,都不敢抗拒王朝之师。后来礼乐教化弃而不用,却任凭武将施诈用奇。奇袭作战不讲仁义,以仁义服远被看成迂远而不切实。啊,唉!我想到北风飞沙,大漠扬尘,这正是上天赐给北方民族的方便。王师主将骄傲轻敌,敌军逼近营门才仓促接战。原野上到处竖立着军旗,平川上甲兵激战回旋。军法严酷令人惊骇,武将令出如山,士兵自叹命贱。让利箭穿骨,让飞沙扑面;敌我双方展开肉搏,杀声震野,大地也似乎晕眩;又好像江河在奔腾,激烈得犹如崩雷闪电。至于到了严冬之时,天上阴云凝固,边塞一片凛冽冷酷;深雪掩埋了脚胫,嘘气则冰结面部;猛鸷的鹰隼栖巢不出,战马也踏地踟蹰;绵衣在身一无暖意,手指僵断,冻裂肌肤。这种苦寒的气候,是上天厚赐强悍的北方民族,凭恃酷虐的肃杀之气,乘势来进行杀戮。他们直接拦截粮草军需,肆意攻杀士卒;副将终于屈膝投降,将军也成了俘虏;大河岸边尸积如山,长城下血满山窟。不论官兵贵贱,一道阵亡,生命化为枯骨,凄惨难以尽诉!鼓声衰弱啊气力已尽,利箭用完啊弓弦断,持刀搏斗啊刀已折,敌我逼近啊生死立判。投降罢,从此陷身异域;再战啊,命丧黄泉!听不见飞鸟之声,山间一片死寂,凄风萧瑟,长夜漫漫。于是魂魄成群天阴阴,鬼神会聚云暗暗,日色寒栗啊地下草浅,月光凄苦啊白霜凝遍。令人伤心,目不忍看,有什么比这更凄惨!

我听说战国时,赵国的李牧率领士卒,大败北方林胡;拓地千里,赶走了匈奴。汉朝倾注全力,财库一空,百姓困苦;其实守土全在用人得当,岂须穷兵黩武?周王朝驱逐猃狁,仅仅追至太原,随之在朔方筑城守卫,军队安全凯旋。告捷宗庙,记功授官,气氛和平安乐而又悠闲。天子祥善,臣下和顺,君臣融洽无间。秦时修筑长城,关隘至于海边;百姓遭受残害,血染万里关山。汉朝追击匈奴,最终拓地阴山,尸骸遍布边塞,功绩何补于灾患。上天养育众生,谁无父母顾眷?自小或抱或背,或提或牵,唯恐不得永年。谁无兄弟?情如手足相关。谁无夫妻之爱?和乐如佳宾朋友一般。他们生在世上受到什么恩惠,使之死于战场又有什么罪愆?究竟他们是死是活,家里亲人毫无闻传;有时听人言及,也是信疑参半;亲人们心忧愁,眼望穿,常在梦中想见。为征人祭奠酹酒,哀哀哭泣远望天边。天地也为他们悲愁无光,草木也不胜凄然。塞上死者不知家人吊祭,灵魂有何依盼?大战之后紧接着就是饥馑荒欠,眼看乡亲们也要飘泊逃难。啊,唉!是时数,还是命运?为什么自古至今不断!究竟该怎么办呢,我看还是应施行仁德,与边裔民族相安,他们是王朝最好的屏藩。

【集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通篇只是极写亭长口中‘常覆三军’一语。所以常覆三军,因多事四夷故也,遂将秦汉至近代上下数千年,反反覆覆,写得愁惨悲哀,不堪再诵。”

【总案】 这篇文章是李华的代表作。《新唐书·文苑·李华传》说:“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萧)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因作《吊古战场文》,极思研榷。已成,污为故书,杂置梵书之庋,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词今谁可及,颖士日:‘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可见这是李华的力作。不过就内容说,此文主旨在于指责妄开边衅、制造战祸,而主张“守在四夷”,即实行儒家行王道、施教化、以德怀远的方针,可见当系针对现实,有所为而发,这又说明并非只是为了写作艺术上一争高低。

文章主旨是主张睦邻,反对边衅,但作者目的不在于说理,而是要以事实感人,于是不得不在战争上做文章:“多事四夷”是战祸的主要根源,要力证其有害,就得充分描述此种战争的巨大破坏性,这样自可得出和睦夷夏关系的必要性。文章的构思就是这样的。全文分三段:首先描绘战场的凄惨景色,借亭长之口点出“常覆三军”,说明战场为秦汉以来荼毒生灵之渊薮,引笔入题。次段具体描写战争的紧张、艰苦、激烈、残酷。其中“秦汉而还,多事四夷”,点出战争危机之所出,排除了其他战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则揭示出多事四夷的根本原因在于背弃了儒家怀来远人的对外策略,这就使文章虽肆意铺陈却始终不失主线,脉络直贯文末。末段首先使用了两组对比:一用战国李牧与汉时相比,说明用将得宜,则不致如汉代财殚力竭。再用周逐猃狁与秦汉相比,说明对外用兵,应如周朝那样适可而止,不为已甚。接着反复叹惜战死者之不幸。最后用“为之奈何?守在四夷”收束,点明为文主旨,令人深省。

这篇文章标题属于吊祭,写法则近于辞赋,重在铺陈描写。句法类骈文,多用四字句,但对偶并不严格,有时又杂以感叹及骚体句法,仍显得灵活变化,毫不板滞。全文用韵,转韵十余次,读之琅琅上口,非常流畅。描写中不论写场面、写心理、写景色,均融注感情,情景相融,凄切动人,惊人心魄。不过文章过分渲染战争的残酷,有一定消极作用。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