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肖古
先说“肖古”,再回过头来说“尊古”。
李梦阳、何景明特别重“肖古”,以为要得古人影子。
关于肖古人,明以前的人不以为会有这种问题,因以为学古人应有变化,不一定要肖。明人学古,简直生吞活剥。这就引起清人之反动。
唐刘知几《史通·模拟》篇提出“貌同心异、貌异心同”这两个问题。他以为,“貌同心异”则价值不高,而“貌异心同”则高。但这问题以后无人论及。因唐韩愈们是重创作的,“惟陈言之务去”,模拟不成问题。及明、清,才又成问题,乃引起讨论。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说到枚乘《七发》为后人“规仿太切,了无新意”,这说的还是骈文,因当时古文与诗仍未有模拟问题。
自清至民国,对于“肖古”问题有两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