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虚实
“虚”,空也。“虚”是无中生有,故又说“虚伪”。
《庄子·天下》篇:“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又,“以天下为沉溺不可与庄语,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别人的话)为真(好),以寓言为广”。庄子以不是现实生活的话来说其哲学,这并不是伪,而是另外一种态度,使人有兴趣,以神话来说,使人得一道理。他这种态度亦所谓“虚”。
后来有人反对庄子这种态度。如班固《离骚序》说:“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在。”大抵后来以班固的态度为正宗,对想像力丰富的不大发展。这实与社会制度有关。这是“虚”的第一种意义。
《荀子·解蔽》篇:“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其实。”“怪说琦辞,辩于无用。”——这是功利之看法,重实际。是第二种“虚”的意义。无实际用处即“虚”,凡重语文组织的,都叫“虚”,又叫“浮”。
“浮辞”亦“虚”之意,是就文字本身而论。《史通》说到历来许多“浮辞”,说“曲加粉饰”是“浮辞”。这就与“伪”意义相近。它举例说,“《魏书》称登国以鸟名官,‘好尚淳朴,远师少皞’”(《浮辞》篇),是“浮辞”,因为登国是野蛮之国,你不懂其语文,何以知他如是?这分明是比喻法而非记实法,不实在。“体兼赋颂,词类俳优”(《史通·叙事》篇),是表感情。在颂中可如此,但写史实不可如此,话不实在。在《浮辞》篇里,刘知几又说,“曹植咏三良,颜延年咏秋胡”,都是除了根据历史之外更添了许多细节的,如说三良在殉葬时下泪是。《秋胡诗》亦多细节。在他们的诗里加细节是合道理的,但历史则不能如此。如皇甫谧的《高士传》,根据史料极少,而用想像加上细节,这就不实在。历史是应该实录的。诗中叙事标准与历史中不一样。
文学有夸饰,王充《论衡》说到“三增”,就是说这方面。不过,如果要表情,则是免不了夸饰的;如要叙事,则不应如此。所以,夸饰也不能一笔抹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