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中自题》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

中国僧侣早有乐住山林的传统,而禅宗更把一机一境都视作法身的具体体现,举凡万物色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等自然现象,都能从中悟解禅理,往往从所创造的境界中寄寓某种禅趣。僧人常以清净的心境去摄取相类的物境,正如刘禹锡所说的“虑静境亦随”。这首诗抒写僧人独居深山野庵的感受。

第一句写自然环境: 一脉山岭,万松遮护,青碧苍翠; 一座僧庵隐现其间,人迹罕至,显得多么幽清、静寂。次句写老僧的生活:一位容颜苍老的和尚,趺坐庵中,正凝然沉虑,合什参禅,似乎已进入心空万有的境界;而山岭间白云涌起,渐次浮向小庵,从门扉间挤进庵来,似与老和尚作伴为友。诗人用 “老僧半间云半间”来描写二者的关系:既相亲,又相离;好象多年的老友,勿须相请便悄然踅足而入,似乎又颇遵礼法,相互割屋而处,相对而不相亲。这两句诗描写了五种物事,也就是五个意象: 高入云霄的山岭,漫野的青松,山间的独庵,庵中的老僧,庵内庵外的流云。它们都那么默然相对,一切显得沉寂、肃穆,构成了空寂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净寂的心境与静穆的客观环境相互融汇的产物。

作为一位诗僧,对于所观照的景物,往往有独特的会心。诗中对云的描写,就与世俗诗人有所不同。比如唐代的著名诗僧皎然就有这样的诗句:“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白云遇物无偏颇,自是人心见同异……” (《白云歌赠陆使君长源》) 此诗把禅机与诗趣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了。显万诗中的白云,被拟人化了,仿佛成了与老僧切磋佛理、了悟禅机的师友。诗的第三、四句写云的活动与“思绪”,颇为新奇。“三更云去作行雨”,看来,云还有它自己的“职司”,不得不在夜半三更去“行雨”,把雨滴洒向丛林,洒向田野,洒向人间。它不能长久地伴随老僧,并不那么清闲自在,似乎还有别的什么在支配着它的行踪,因而去得颇不情愿,不时回头顾盼旧友老僧,这才感到老僧独享着清闲幽静的佳境,不由钦羡起来。诗句刻画了云“去”的动态,抒写了 “羡”的思绪,把云写得情意绵绵,离绪缕缕,给静谧的环境凭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使静中含动,动静相谐,情景交融; 不惟创造出静穆幽清、空灵缈幻的意境,而且蕴含着精妙的禅机与奇兀的诗趣,令人品之有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