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怀泰公》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闲居习禅观,虚独长心苗。

万境一澂澈,诸天何寂寥。

香飘桂子月,斋近菊花朝。

坐忆东林老,从谁过虎桥。

徐祯卿原为吴中四才子之一,为诗清新妍丽,颇有齐梁之风。中进士后,与李梦阳结交,提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诗风也为之一变。但这首诗,既不似齐梁诗那样妍丽,也没有一味摹古的死板气,写得清新自然,耐人玩味。

徐祯卿生来好作深沉之思,又加上仕途多蹇,现实不如人意,他便很自然地从外部世界转向自我的心灵中,在内心的观照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精神的寄托。佛教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外界事物都是虚幻的,人们只要破除我执,保持虚静,就能达到一种超脱、旷达的境界。禅那种 “一切皆空”的世界观,自然适应的人生哲学和超尘脱俗、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自然在多少有些失落感的诗人心灵中产生了共鸣。这首诗大抵也可以看作是这种共鸣的写照。

“闲居习禅观,虚独长心苗。万境一澂澈,诸天何寂寥。”在诗人的笔下,世界是如此清净。在这里,诗人可以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的束缚,可以远离大千世界的纷扰苦恼。诗人退缩进封闭狭小而又无所不包的内心世界,在自我的观照和表现中获得一种恬淡空静、超尘脱俗的审美情趣。这几句诗的妙处在于: 人们常由境静而得心静,由环境写到内心感受。这里则是由心静到境静,由 “虚独”生出“心苗”,而萌现大千世界。心与天地通,这是诗人 “禅观” 的结果。

“香飘桂子月,斋近菊花朝。坐忆东林老,从谁过虎桥。”时值桂子飘香之时,斋近菊花初放之季,花香月圆,景美境幽,而人何在?诗人在这里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故人泰公的怀念上来。“东林”“虎桥”用的是庐山慧远的典故。慧远是东晋雁门楼烦人,师事名僧道安,太元九年(384年)入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永等18人结为白莲社,于无量寿佛像前修净业。居庐阜30余年,影不出山,送客以虎溪为界。著《法性论》,唱涅槃常住之说。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晋义熙十二年 (416年)寂,享寿83岁。后净土宗推尊为初祖。在诗人眼中,慧远居东林净修,足不过虎溪的生活,是那么淡逸、超脱,不由有些神往之。要是能同泰公一道谈诗论禅,自然也是一大乐事,可眼下惟有明月花香,而无泰公同行。此刻泰公在与谁谈佛呢?细细思来,竟有些怅然若失。

纵观全诗,诗人所表达的是一种在“万境澂澈”,“诸天寂寥”的幽境中,对故人泰公的怀念之情,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惋伤情调。但这种伤感之情通过对佛那种追求闲逸、超脱的审美观照,与我心有了一定的距离。因而,它带给人的已不是那种沉重的心灵的暗影——这往往是那些哀惋情调的诗给人留下的感受,而是一种平和冲淡的美感和宁静致远的闲适情趣。而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同时,它也反映出禅宗的审美情趣经过几百年的过滤,到了明代,已形成一种澄而又澄、清而又清的氛围,影响着明代的诗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