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往湖南》

2022-08-02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这首诗从侧面点染出僧人的潇洒风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东林”,喻指僧人原先的居处。“闲”字暗示僧人此行并非为了干求什么,而只是像无心出岫的白云那样去作自然率性的逍遥游,所谓 “我法本无著,时来出林壑” (崔颢 《赠怀一上人》)、“得道即无著,随缘西复东” (白居易 《送文畅上人东游》)。正因为胸无芥蒂,所以他才注意到一组组恬静美丽的自然景物。“日影斜”三字点明送别的时间乃在傍晚。傍晚的田野,空旷无人,僧人独行,更具出尘远俗、孤云野鹤之致。稻苗或深或浅,说明这是在江南水乡,同时反映出僧人行程的推移。袈裟多用方形布块缀成,似水田的界画,故又名水田衣。稻苗映着水田,水田一似袈裟;稻苗映着袈裟,袈裟又一似水田。你简直分不清哪是袈裟、哪是水田、哪是自然、哪是僧人了。如果说 “乱入池中看不见”、“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尽了青春少女的风采,那么这一句则写尽了僧人的韵致。他和自然是那样的契合无问,他不是行走在自然的外部,而是直接进入自然的最深层。而这,又并非费力所得,乃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就益发显出僧人心地之闲逸。

后面两句是悬想中的情景。“南湖”在湖南。僧人陆行之后,改由水路。船到南湖之后,风平浪静,澄澈的湖水似镜子一般照着洁净的荷花,这是何其明洁无瑕的境界!“可怜”,可羡之意,传景慕之情。这表面上在写景,实则写人。佛家以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来比喻僧人应永保自己纯真的人性而不受环境的污染,所谓“道证青莲心”(孟郊《送清远上人归楚山旧寺》)、“心如世上青莲色”(李白《僧伽歌》)。禅者进一步认为莲花不但不染于污泥,并且连水也不着,这才是彻底的空无挂碍的禅境:“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 (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白居易:《赠别宣上人》)、“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 (权德舆 《题云师山房》)、“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不独洁净的莲花体现禅心,恬静澄澈的止水也是禅心的外化,方干曾以“秋水一泓常见底”来喻僧人心境的澄明(《赠亮上人》),白居易观赏止水时便窥破了水的“定”与禅定质性相似的天机而吟出了 “定将禅不别”的句子 ( 《玩止水》)。可见,富有禅意的秋水和富有禅意的莲花的互相映“照”,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空灵而又空灵的禅境! 在这个境界中,哪里还有世俗尘埃存在的余地呢?这里写的既是自然景物,更是僧人那皎洁明澈的禅心。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