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宿野寺》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塞上番僧老,天寒疾上关。

远烟平似水,高树暗如山。

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

更深听刁斗,时到磬声间。

中国有句俗话,“天下名山僧占多”。如果说江南的寺院多半都附丽于山川之秀,那么,雍陶的这首《塞上宿野寺》则为我们描绘了另一番寺院风光。

“塞上番僧老,天寒疾上关。”两句倒装,次句交代投宿之由,天寒,所以疾步上关塞,上关入寺之后,方见“番僧老”。“番僧”,西域之僧。作者为什么将“番僧老”移前,置于首句的显著位置呢?仅仅是为了押韵,还是有其他原因?恐怕要待读下去才能见分晓。“远烟平似水,高树暗如山。”这一联写景,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一派塞外风光:立于塞上寺中极目远眺,但见烟岚环绕,飘如曳带,平如水面;高树茂密,在昏暗的暮霭中犹如山峰一样遮云蔽空。塞上风光既壮阔又悲凉,给山野之寺也添了几分萧瑟凄冷。建寺于此,自是为了避开闹市的喧嚣,然而纵使如此,世俗的干扰也不时光顾。“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朝发夜宿,所营何事?大概不外世间之碌碌。夜深了,诗人还是无法入睡,远处不时传来巡更的刁斗声,掺杂在寺中的钟磬声响之间。“磬”,佛寺中的钵形铜制打击乐器。寺中罄响,自是僧人敲击,然时值天寒,况且番僧又老,竟能做到更深而磬声不绝,足见其持法之诚,修炼之勤。相形之下,尘世中朝急发而夜始宿的扰扰之徒,何如番僧之心境寂然、全无名缰利锁之束缚?诗人夜不成寐,究竟想的什么?或许他也是属于 “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之列,但尘世的烦恼,在这磬声中得到过滤,得到澄净,得到升华,磬声把人引入到一个心底清澈、虑念全消的新的境界。

现在,我们回头再看看诗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将“番僧老”置于首句呢?这与末句的“磬声”是相关联的。正因其老,而且天寒,更显出磬声之难能可贵。诗人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为六欲所驱使,终日纷纷攘攘; 一种是超脱尘世,将覆盖在清静本心之上的妄念浮云尽行拂去。“去马朝常急”,激起的只是阵阵灰尘,而在夜空中荡漾的磬声,乃是番僧波澜不起的恬淡心境的体现,是对岚俗嚣尘的荡涤。 倘能以此种心态去观照景物,则景物中也透现出佛性佛理。“远烟平似水”,一平如水的山间烟岚,既是塞上实景,同时也蕴含着佛理。佛家尚平等,“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载; 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诤(争)。”( 《五灯会元》)人心倘能平等,世间便少了多少纷争,省了多少烦恼。仔细体味此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悠扬的磬声中聆听佛学的真谛,在幽清的山水中洗涤自己的灵魂。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