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昭州山寺常寂上人水阁》
常寂常居常寂里,年年月月是空空。
阶前未放岩根断,屋下长教海眼通。
本为入来寻佛窟,不期行处踏龙宫。
他时忆着堪图画,一朵云山二水中。
曹松久困科场,长年流寓江西、福建、岭南。“昭州”即今广西恭城一带。此诗当作于昭州旅次。
诗人“野性方直,罕接俗事,构身林泽,寓情虚无”(《唐才子传》),在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多借宿于寺院、道观,结交了许多方外之士,对释者山林幽谷、茅庐布衣的生活极为熟悉,因此,诗人一下笔便是妙语惊人,充分利用汉语音近词汇的叠用勾勒了一个鲜明突出、深于禅道的高僧形象,悟禅生活的空寂不仅在于身处深山野谷,更在于调息静坐、冥思入定、数年如一日的苦苦修行。佛教早期经典之一《经集》曾说修行的人要“抑制自己的意志,向内反省思维,守住内心,不让它外骛”,“要学会独自静坐……圣者的道路,是孤独的起居生活,只有孤独,才能领略生活的乐趣”。尽管此时禅宗并不强调静坐入定,但必要的功课仍是要做的,在这么一个远离嚣尘、山林幽美之所参禅,时光流逝而不觉,看来上人确乎以此为乐了。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展现了一幅出人意表的图景: 山寺坐落于山脚平地,却不像通常寺庙格局那样谨严,紧挨着庙堂在水池上建了一座水阁,活水徐徐注入,悠悠流过,轻波涟漪,不发出一些儿轻响——这是一个怎样的去处啊?!庄严的宝寺内竟有一座闲雅的水阁,寂静的禅院也因有水的流逝而更具禅的意味,陡然之间,整个山寺充满了士大夫们梦寐以求的闲雅、适意之趣,不再是长长的单调的寂寞了。昭州靠近桂林阳朔,山水之美可想而知,常寂上人利用山水之利,不拘常制,建构水阁,说明了禅僧向士大夫们生活情趣的主动合流,他们以一种极其士大夫化的生活方式参禅,“天下名山僧占多”,陶醉在优美幽静的山林水边,过着清静适意、澹泊的生活,为了避免禅事的单调,都尽量追求稚事。而饱经世事忧患的士大夫们在世俗之网中挣扎得累了,也不时避入寺庙来,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彻悟,这里有山水、有风月、有茶饮、有琴棋书画、有与禅僧妙语机锋的交流,惬意而宁静,既可享受生活的乐趣,更可以寺院中浓郁的禅的气氛应和着他们的夙慧,作更深的解脱。
诗人目睹战乱频仍、国是全非的惨状,又屡试不第、流落在外、有家难回,诸多不幸一齐压下来,心理几乎承受不住,本想避入佛寺求得一刻清静,没想到一走进山寺,却见到了佛寺与“龙宫”融为一体的园林般的方外世界,就止不住地惊叹,诗人到过许多名寺,如甘露寺、岳麓寺、慈恩寺、东西林寺,但像这儿这样的,确乎仅有,“不期”二字活脱脱地刻画出了诗人惊叹不已的神情与心情。尘世的困扰霎时抛却了,只有难以言传的陶醉和无穷的回味,诗人的性格已近于禅,能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是多么珍贵、美好! 这美景被诗人典型化为高山流水间的方外世界,留在以后的漫漫旅途中细细品味。
全诗流畅晓达,没有枯淡之病,细细道来,有条不紊而又曲尽波折,以议论代描写,其意无穷,别有一种风味。首联用字极富特色,运用了音近原则贯通下来而没有人工痕迹,前一 “常寂”为上人法号,后一 “常寂”为 “寂寞”义,而 “常居”又与“常寂”音近,用来贴切,“年年月月是空空”,平淡自然,更见诗人炼字功夫。
-
《与虞沔州谒藏真上人》
[2019-05-12]
-
《东园》
[2019-05-12]
-
《东坡》
[2019-05-12]
-
《东峰白云院》
[2019-05-12]
-
《东溪》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