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秋月长老》

2023-11-28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秋月既虚明,禅心亦清净。

心月两无亏,炯然大圆镜。

流光烛万物,万物咸鲜莹。

倒影入千江,千江悉辉映。

情尘苟不扫,倏忽迷真性。

所以学道人,于此分凡圣。

视身等虚空,无得亦无正。

伟哉寒山翁,与汝安心境。

丁鹤年早年遭逢战乱,转徙逃匿,有时寄居僧舍。“乱后还家两鬓苍,物情人事总堪伤。”(《兵后还武昌》)对于你争我夺、烦乱嘈杂的尘世早已厌倦。“嗟予江海避风尘,白首归来失所亲。”(《寄武昌南山白云老人》)亲人背世,对于这位孝子来讲,是人生一大哀痛,他的余生只得寄情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寄托。所谓“山花水鸟皆知己,百遍相过不厌频。”“四十无闻懒慢身,放情丘壑任天真。”(《暮春感怀》)拥抱自然,使他深感惬意。“平生只恨无仙骨,五色蓬莱咫尺中。”(《避地》)“惭愧无缘尘土客,朝朝钟鼓下方闻。”(《寓奉化寺寄菩提寺主》)向往佛国世界,企求接受佛家甘露的洗礼,是他人生的最后归宿。“长老”,对佛门年德俱高者的尊称。这首《赠秋月长老》,既是对秋月长老超凡脱俗、佛道高深的顶礼膜拜,也寄寓了作者对佛国世界的向往之情。

“秋月既虚明,禅心亦清净。心月两无亏,炯然大圆镜”四句,写秋月长老佛道高深。“秋月”明写秋夜之月,实指秋月长老。秋月 “虚明”,着一“虚”字,造一宁静意境,迷茫空濛。由虚而空,由虚而无,这又是佛家本质。“以无心之妙慧,而契无相之虚宗”;“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楞严经》)虚无形质,空无障碍;内心洁净,方能见性成佛。秋月长老,佛道高深,灵光一片,犹如莹莹秋月。“禅心”,寂定之心,“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李颀诗) “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叫清净。禅心清净,是说长老心无杂念,超然物外。心月无亏,物我一体,洁如明镜,灵光四射。把写景与写人结合起来,亦景亦人,物我难分。“流光烛万物”四句,紧承前四句,也是明咏景、暗喻人。月光普照,万物鲜莹;月影入江,江月辉映。一幅优美宁静的秋江月夜图,呈现在我们眼前。“烛万物”、“入千江”,佛祖灵光,普照天下。这八句诗,意境宁静,从写景入手写人,明写景,实写人。秋月长老,得道高深,佛我一体,灵光一片,烛照万物,与日月同辉。

“情尘苟不扫,倏忽迷真性。”写参禅悟道的窍门,也可以讲是体会。“情尘”,指凡人的一切情念,包括七情六欲及用世之情。佛家提倡佛心清净,一尘不染。“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诗)“真性”,本性,本来固有之性德。“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圆觉经》)佛家认为,内心洁净,万念不生,方能参禅悟道;情尘不扫,便会迷失真性,堕入旁门。“学道人”,指参禅悟道之人。“凡圣”,凡夫圣人。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为圣者;其以下未断惑之人为凡夫。情尘不扫,真性迷失的人,便是凡人;佛我一体、超凡脱俗者,便为圣人。前八句是正面入手,这两句则从反面说明,一正一反;正用比喻,反用假设,佛理禅机,言畅意达。

“视身等虚空”,谓空即是我,我即是空。佛家认为,一切皆空,无物无我。事实上,它是否定与肯定的统一体,我空佛不空。所以,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空得彻底,但“真如”仍在心中。因此,佛家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无得亦无正”,“得”、“正”,指得道、得成正果。物我皆空,得正皆无,佛在心中,我心常乐。最后二句,作者拿秋月长老与唐代僧人寒山子做比,表明作者对长老的尊敬之情。

全诗禅理深寓,禅趣浓郁。如此之诗,非深悟禅理者不能作。就禅诗而言,鹤年此诗称得上佳作。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