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凉寺》

2024-01-05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白云红树路纡萦,古殿长廊次第行。

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

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

竹院逢僧旧曾识,旋披禅衲为相迎。

这首诗是诗人漫游清凉寺的感怀。“清凉寺”在南京城西清凉门内的清凉山上。此处山寺相谐,景境清幽,为金陵名胜之一。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秋山览胜的感受,兴象深微而笔调流转。

诗的首联写清凉寺幽静的环境及诗人登山游寺。秋令时节,这里白云红叶相映,纡萦的山道蜿蜒伸向幽深处; 悠悠古寺掩映在丛林之中,隐逸而清净。诗人置身其间,顺着大殿与长廊依次漫行,悉心体味这禅院佛寺的风光与意蕴,兴致悠然而自得,一股对佛宇禅林的称颂之意从中流出。

颔联,诗人借清凉寺形势的叙写,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世事的纷扰。诗人的目光由近及远,南望背顾,清凉寺枕山连水,“桃花渡” 与 “石头城” 历历在目。“桃花渡”是南京秦淮河畔的渡口。相传为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缘于笃爱”,王献之曾作《桃叶词》于渡口歌送桃叶。词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绵绵情意中透着淡淡的感伤,十分动人。故江南甚歌此词。“石头城”即今南京别称,战国时代楚国称金陵,三国时孙吴在此建都,营造城池宫殿,别称“石头城”。此地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兴衰豪奢,至唐而颓废寂寞。桃花渡的传说融会着聚散离合的情愫,石头城的故实包含着悲恨兴亡的慨叹。诗人选取这两个意象置于清凉寺的背景上,不仅以一个游客的眼光叙说了清凉寺的地理形势; 而且在意境创造上,让清凉禅院与石头城和桃花渡形成对照,以世事人情的纷扰来反衬佛地净土的清净,从而把诗人在上联对清凉寺的称颂由形向意推进了一层。

颈联是诗人游寺感怀的凝聚。处在诸如石头城、桃花渡之类尘寰之中的清凉寺,却尘俗不染、烦扰不至,令人倍觉幽寂。其所以如此,并不单单在它的环境的清净,更主要的在于“禅心”的清净。佛教禅宗十分强调返回 “本心”。一方面,说人的 “本心”天生清净,“犹如虚空,无有边畔”。另一方面,又说人的 “本心” 是万法之根源,大千世界,万物色象,无所不包。在佛家看来,因为“心性本觉,佛性本有”,所以一个人只要“直指本心”,透过某种顿悟的心理机制,“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就可体识自性,返回“本心”,从而达到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眼界清明、心源澄澈、一尘不染的境地。即所谓“一悟即至佛”。这便是诗人所感受到的“一尘不到心源净,万有俱空眼界清”。这一联把上联对禅院佛寺的称颂又推进到对佛道禅理的领悟,其中,自不乏空门禅悦的奥味。

诗的尾联以叙述寺僧相迎的情状作结。寺僧与诗人是老相识了。竹院相逢,寺僧立即披上禅衣来迎接他。一个 “旋”字,既再现了寺僧殷勤而亲切的情态,又表现了诗人与寺僧关系的亲近,同时也流露着诗人受到朋友礼遇的得意。全诗纪游,以寺景的描写切入,以浸染禅意的情思贯穿,以寺僧迎客的场面作结,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游寺的幽思与情态。诗的用语显豁,语调清朗流畅,与诗思的色调十分和谐有致。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