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童寺(其二)》

2024-12-13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育王山外望天童,一迳幽深廿里松。

天近翠云铺阁道,风清碧落响笙镛。

霏霏烟霭来双鹤,濯濯峰峦会九龙。

回首岸东湖岭上,斜阳倒影湿芙蓉。

《游天童寺》二首是刘仁本游天童寺时所写。这里所选的是第二首,抒写天童山的景色及游天童寺的情怀。

天童寺在浙江鄞县东60里。晋永康中有僧义兴结庐山中,有童子来给薪水,久而辞去,曰: “吾太白星也。”寺以此得名。

诗的首二句从天童山外所见景色写起:“育王山外望天童,一迳幽深廿里松。”“育王山”,在鄞县东30里,距离天童山二三十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育王山放眼远望天童山,只见从育王山到天童山20里幽深的山路一派苍翠葱茏的松树横在眼前。著一“望”字,写出诗人眺望的形态。“一迳”,指育王山到天童山的山路。“幽深”二字,映衬山高林茂,同时也写出了天童山的旷远深邃。这二句不仅仅是对天童山地理环境的客观写照,其中也含有诗人对所游之地的礼颂,显示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境。

颔联写天童山上所见所闻。“天近翠云铺阁道,风清碧落响笙镛。”“风清”,无尘氛而风清。“碧落”,天空。“镛”,《尔雅·释乐》云: “大钟谓之镛。”登上天童山,天近在咫尺,翠绿的云朵在山岩险要处,好像铺设着凌空的阁道; 而明净的天空,荡漾着平和的清风,响彻着悠扬的笙镛之音。“天近”,正见得天童山的高拔,表明山和天的距离不远,似乎伸手可及。而 “翠” 字,既是对云彩的客观描写,又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着一“铺”字,更是传神,既写出了云不只是变化生姿,而竟似通灵性,显得可亲可爱。这种描写给予人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而此时的诗人,容与山寺,低吟俯唱,逸兴遄飞,他的心和笙、钟已融合在一起了。其中 “响”字,说明除笙、钟之音响外,已没有任何声音,而传递出了笙、钟悠扬而凝重的音响效果,表现了笙、钟之音使人移情、与之共鸣的魅力; 同时衬托出佛境的清寂幽静,也曲折地暗示了诗人意在追求空灵玄妙的禅味。这两句诗,是一篇的警策,诗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表现得鲜明、新颖、自然,意境幽静,画面美好,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和笙、钟之音所蕴涵的禅理的神往与追求。

颈联再写山寺特殊之景。“霏霏烟霭来双鹤,濯濯峰峦会九龙。”“霏霏”,云气之盛貌。“濯濯”,清朗。“九龙”,指马匹,汉文帝 (刘恒) 有骏马九匹,名叫九龙,在此代指山峰,一说指赤县神洲的九座名山。诗人抬望眼,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的景观: 从沉沉烟霭中悠闲地飞来两只白鹤,清朗秀丽的峰峦仿佛九匹会在一起的姿态各异的骏马。用 “霏霏” 写出烟霭的来势,用 “濯濯”描绘山峰的特点,清朗灵秀。“鹤”是佛门和道家的灵物,这里含有诗人寻求禅悦的意味。“九龙”写山峦,把静止的写生动了。句中又用 “霏霏”和 “濯濯”对仗,可见出山上气候的变化; 用“双鹤”与“九龙”相对,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以上两句写景物,诗人却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些景物中,创造出一种幽远、清寂、静美的境界,烘托出他的禅悦心情。

尾联写回眸所见的自然风光。“回首岸东湖岭上,斜阳倒影湿芙蓉。”诗人望眼一转,回过头来看刚才漫游的平湖东岸山岭,只见落日的余晖洒在静谧的山岭湖水上,那水中映现出青翠欲滴的荷花的亭亭倒影。“回首”是点题,表明诗人不是站在一个固定静止的位置,而是在游动。“倒影”二字,描绘出了荷花影印水中的情状,反映出 “斜阳脉脉水悠悠”之静。着一 “湿”字,则形象地表现了水中荷花青翠欲滴的情貌,充溢着自然的理趣和美感。如果说颈联两句主要以动来突出景物之“幽”,那么最后两句则以静来突出之。这两句构成的空寥、静寂的意境,虽深邃幽僻,但无“死”的气氛;尽管幽深,却生机勃勃,横溢着生命的意趣。所以,那盈盈湖水,脉脉斜阳,亭亭芙蓉,无不体现了自然山水之气息,无不使人陶醉其间。

此诗以其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如青松、翠云、笙镛、烟霭、双鹤、峰峦、斜阳、湖水、芙蓉,构成了一个幽静恬淡的禅境。诗人对这种境界的选择,反映出诗人超脱尘外的襟怀,以及思欲归隐的心理。故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的心空性悦、欲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情绪。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