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弇《游狼山记》
刘弇《游狼山记》
刘弇
白狼五山,距通州城南十里。率不百步,则崭然迭起, 若踞若躩, 若前拱后负, 若期而赴, 有待而不相躐。
而五山者,通人能道其名: 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 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 有以形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庙宇,则号宝塔山,秀绝可喜,而好事者往往取以矜游客,谓狼尝扰而居也。
元丰四年冬,弇按田山旁,至则求观所谓五山者。
八寺东庑,得乳泉,号幻公井。幽光浚发,若上喷状。茗饮者利其甘,争至赴汲。井自开山僧知幻所凿,故名幻公井云。方丈东阿,有石仅十尺许,长倍广三之二。昔从山椒堕而正拔,号飞来石。自堂折而少北, 贯以涩道, 蹑之, 纚纚如絙縻上萦。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豁,可荫以休,而阁加于庵之广,亭加于阁之峻者,倍且半。又却转,得楣埓,使涩屣小觉酸胫。度非三休,不至绝顶。因力跻焉。
方是时,朝日初上,瞳眬如跃金,发莽苍中。洞视上下,不隔褷褵佛螺姝眉,附地别出,则南峙之福山也。 排天决云, 吞嚼淮吴, 则东浮之三濡也。稻畦葭泽,潮汐上下,沮洳斥卤之所淫夷,与夫疏篁茂木,洎云霄而下鸟乌,颓垣废丘,萦蔓草而栖鼯鼪者,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惝然忽疑从樊笼出,而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而非特寓言也。绝顶之北有石,若圯而中留,践之令人善畏而得瞀。考其名,则定心石也。
山后有石卵港、观音洞、朝天岩、去思亭,皆利下观而醒石尤以名著。石广厚畋等,可坐十辈其上。子履陆君名之用,反庐阜陶渊明所谓醉石者。醒石之西有紫石岩,取其石紫赤色相错杂,而紫为多。以游至者,悉攦名其上,今亦颇可别识。
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独峭壁隆隆发数十仞,疑造物者于此喜为斫刻,以惊世也。
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
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顷岁,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指、鞭痕,皆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以投海中。俗之好怪乃如此。
而僧有语余曰:“今之山跗,虽皆平陆,然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丝千寻莫能测。而自军山左转,皆闽艘吴舰与渡而渔且漕者之所出入。 山前后石啮若钟釜然者, 皆水所湔漱。 而岩有镵天祚者, 尚五代姚存艤舟时题识也。”余闻而异焉。且淮海方数千里。自江都走海陵绝吴会,其间以佳山川著称无几矣。至是而仅得五山焉,则又皆盘礴吐吞于穷海僻陋之滨,若遁而肥,与畏名而逃焉者,独何耶?
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如唇齿傅脰咽,使通民恃以不怵,而间则蒸油云,泄膏雨,以利生物。其作镇此土,殆天意非可私智测也。余也服吏役,一投足,而五山之美,尽得之于人迹之所不到。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窃自比于醯鸡别舞瓮外之一天。则亦不得而默矣。故揽其胜践,作《独游狼山记》。
狼山风景区是苏北江淮平原上著名的游览胜地,在南通市市区东南约十二里的长江边上。由于黄海、江淮冲积平原千里无山,而此山突兀而起,故诗人赞其为“群山母亲遗弃之孤儿”,名噪大江南北,并成为与普陀山等齐名的四小名山之一。狼山风景区山水相依,松岗柏岭,层峦迭峰,江水涵淡,轻雾笼烟,历史悠久,古迹甚多。陈从周先生誉之为精巧优美的水陆盆景。军、剑、狼、马、黄五山自东往西,矗立江上。军山剑山,悬崖峭壁,形势险要; 狼山居中,古刹庭园,鳞次栉比,上下呼应,景色怡人; 马鞍黄泥,崖路斗折蛇行,园林曲径廊道,月白风清,静影沉璧,一派江南风光。风景区中以狼山著称。相传以形似狼得名,又传古代因有白狼居住而得名。宋朝淳化年间 (990—994) 地方官杨钧认为“狼”字不雅,改用“琅”字。又因山外露之石以紫色为多,后人遂予以“紫琅山”之美称。狼山本是长江口的孤岛,由于江沙积淀,于公元1030年前后的北宋仁宗年间才与北岸陆地涨接。据说唐朝时岛上始建慈航院。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 (977-984) 智幻主狼山,始建广教禅寺。现今狼山名胜有: 南麓山门内法乳堂,原为广教寺大雄宝殿,1983年整修而成。堂中立佛祖释迦牟尼座像,环列佛祖的是中国自东汉到近代的十八高僧瓷砖壁画。堂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学者赵朴初题名,画由南通籍著名画家范曾作,堂中高悬“十指成林”横匾,为郑板桥当年所书。法乳堂东有骆宾王古墓及文天祥书吏金应墓、《五山全志》编纂者刘名芳墓、朝鲜爱国学者诗人金沧江墓。沿堂西侧山路而上有七层四方形砖塔幻公塔,是纪念狼山佛寺中兴始祖智幻的。塔北有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 所立《抚台李公平倭碑》,并以亭护卫,是记载巡抚、右佥都御史李遂指挥苏北抗倭战争大获全胜事迹的。由亭西侧再往上即为白雅雨墓,他是我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老师、辛亥革命时牺牲的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部长。再向西北往上达山顶,有著名的支云塔,塔下大殿中供奉着僧伽大圣塑像,是纪念唐高宗龙朔年间 (661-663) 来自长安的高僧大圣的,民间传说中,他是开山僧,四川泗州人。现支云塔传说始建于太平兴国年间,但根据史籍所载,却是明代后期兴建。刘弇此文作于元丰四年 (1081),并未写到塔,亦可证太平兴国时未建塔。今之塔五层四方形,高38.6米,黄瓦朱栏,檐铃迎风,登塔四顾,江山秀色,尽收眼底,令人有凌云欲仙之意。狼山北壁,似一刀切平,不可攀登,然绕道至山麓,则别有天地,古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刘弇亦作记述描绘。
由于历史地理之变迁,在为读者诸公作现景导游后,再来鉴赏刘弇此文便可迎刃而解了。
文章首段介绍五山位置并描写山之形状。五山离城十里,现测为十二里,说明北宋时狼山刚刚与陆地相接,有二里路程是弯曲之小道。“率不百步”告诉我们自官道下车,沿着小道向南步行几十步 (周一步八尺,秦则为六尺),就到达山下。由于千里无山,故称“崭然”,突然拔地而出的样子。山山迭连,有像伸开腿坐的,有像快步跳着走的,有像两手前拱而立彬彬有礼的,有像背着物件踽偻而行的,它们好像约期同行,互相关照着,绝不随便超越对方。用拟人化手法将五座山写得栩栩欲活。它们既然是被群山母亲遗忘的兄弟,所以互相帮助,情同手足。刘弇是第一次来通州的,故对五山无定见,首次见面即抓住首次印象,外形特征,写得如此传神,确是大手笔。
第二段记五山之名及命名原因。其中女仙山即今之黄泥山,从神话取名; 军山从传说取名; 剑山、马鞍山以外形得名,一“形锐”似剑,一“中罅”如马鞍; 宝塔山因唐慈航院、宋广教禅寺建于其上监视着各山香火而得“号”。此山“秀绝可喜”,好事者却神乎其神,说当年为群狼住地,叫狼山,这样看来,刘弇同意杨钧的意见,也认为称“狼山”太卑陋了。此段在写五山命名的同时写了各自的神话传说、历史、外形特征以及地位。
第三段交代游五山的时间及事由。元丰四年为公元1081年,距今900多年。因此这是历史上最早记述狼山风光的游记。他是在巡视田亩、检查农业生产的公余游山的,兴致很浓。
第四段用移步换形法记登狼山绝顶沿路所见。他从朝南山门进入广教禅院,在大殿 (今之法乳堂) 东侧廊屋看到幻公井。既描写了井水的清洌甘芳,人们乐意品茗,又交代了井名的来由,是为纪念狼山广教禅寺创始人的。再沿台阶向上即到达住持所住的方丈室,其院落东角有一块飞来石,是从山顶堕下而突出地面之上。从殿堂向北往上攀登,有一条不平滑的羊肠小道,断断续续像一根粗绳悬挂下来。这说明宋时山路尚未铺垫,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行走不便。小路东侧有栖云阁,即后代大雄宝殿北之藏经楼,今已改为茶室; 还有海桐庵、半山亭、望江亭,大约为今之迎宾室、葵竹山房、望江亭等的旧址。这一带松柏掩映,芳草芊绵,开阔而豁朗。由于三步一阁,五步一亭,故虚实相生,富有建筑美。再向上就遇到像门楣一样的石埂,要翻越它,步履已不轻松,小腿颇感酸疼。这就像古代的翟王使者出使楚国,登著名的章华台一样,“三休而乃至其上”,气喘吁吁了。作者咬紧牙关,终于登上了狼山之颠。此段为文章重点,登山路线清楚,景点风景如画,展示了北宋时期狼山的真实面貌,史料价值极高。写景概括力强,稍加皴染,景观如在眼前,显示功力。下段写山颠四望所见。
旭日从东海升起,“瞳矓如跃金,发莽苍中”。苍苍茫茫的海水中,朝阳射出金光,这金光在波涛间跳荡。一霎时,环宇通明透亮。“洞视上下,不隔褷褵。”因为非正午之太阳,所以给人朦胧的感受。那柔和的光线,那水天一色,似鸟身上濡湿粘合的羽毛,富有诗意。在晨光微熹中,向南眺望,似螺髻,像娥眉,妩媚多姿,别有天地,原来是长江对岸常熟的福山在云雾飘缈间浮动啊! 再向东极目远望,那是出海口,亦即神话中海上三山之地,乃日、月、星辰出没之处,只见浊浪排空,大波冲云,吞没吴国,吐出淮地,好像整个宇宙都在其中出没似的。再转移镜头,低眉俯视山下江海平原,只见一边是“稻畦葭泽”,良田平畴; 一边是潮水来往的沼泽地带,一片泥泞,遭受着盐碱的冲刷。那平原上还有疏竹茂林,直伸云霄,群鸟乐意住下,显得恬静安乐。那海涂上则一处处“颓垣废丘”,被蔓草牵萦,为野鼠、黄鼠狼藏身之地。而这一切,作者“皆得于转瞬之顷。”作者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思如泉涌,议论蜂起:“惝然忽疑从樊笼中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志。这说明刘弇虽是进士、博学鸿词者,却感到京城居大不易。如所周知,元丰年间党争激烈,他觉得言论极不自由,如在牢笼中,于是寄情狼五山大自然中。这是他内心世界的表露。接着记山颠悬崖顶上之巨石,它象一座凌空飞架的桥,踩在上面,向北面山底一望,叫人心悸惊恐、头晕眼花。它叫定心石。作者未记支云塔,足征当时尚未建造。
第六段记狼山北麓景观。该山北壁如刀劈斧砍,为典型之峭壁,无路可下。作者大概是从原路下山,从平地绕去。其间宋时有石卵港、观音洞、朝天岩、去思亭、醒石诸胜。清时统称观音禅院。现为著名的北麓园,园中有鸽子岩、磊落矶、波痕石、翠微亭、题名坡、朝天岩、海月岩、滴珠岩、鹁鸪洞、赵绘沈绣楼、净智泉、寒玉泉、名盘醒石、仙人洞、朝阳洞、狮石等景点。作者重点记了醒石,并说明陆之用为之取名的用心,是纪念人民诗人陶渊明的。又记了紫石岩,实际上这里的岩石皆“紫赤色相错杂,而紫为多”,因狼山雅名紫琅山,不可不记。此处岩上题字较多,现存者有“五山拱北”、“五山之一”等等,皆为丈径巨字,笔势遒劲,庄严肃穆,古朴有力。
第七、八段略记剑山、马鞍山及军山。突出前二者之屹立江上,山势险峻,后者的复土叫军山土,宜栽花卉。
第九段记女仙山即今之黄泥山。它在五山最西,伸入江中。作者除援引神话说明山名由来外,又以民间传说描绘拇指、鞭痕二石,催人遐想。今黄泥山、马鞍山交界处犹有拇指亭,亭旁有一脚印石,神人鞭痕则在山的北岩上,皆历历可见。唯赢政实未到过此处,仅是神话传说之美丽幻想,故作者据史实加以辨析,饶有情趣。
第十段对五山的独立江畔发惊讶之语。先以僧人所言写五山之历史。一是五十年前,狼山等皆在海中,且海水极深,可从眼前军山以东江面所停泊之巨舰、漕运之所得到证明。今日人们据此记及科学测量数据,已在此处建成远通五大洲的狼山自然港。又,《渑水燕谈录》有夏竦《登通州狼山诗》,约写于宋真宗咸平三年 (1000),诗中提及登山需经渡口,足证山在江中。约宋仁宗天圣间(1023-1032),吴及咏狼山诗,亦云山未连陆。仁宗皇祐间 (1049-1053),姚辟任通州通判,亦作登狼山诗,所写为登陆未久之景象。则狼山等登陆在1000年至1032年之间。刘弇此文写于1081年,则山之连陆正好为50年前,斯为记实。二是由于浪花多年冲击,山脚前后皆有洞,而紫石岩山根之题名坡最为著名。坡为南北向斜块,上有五代十国吴睿帝杨溥时姚存的题名石刻。正方形,长宽皆80厘米,共27字:“天祚三年□月十四日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觐回到此。”姚存那时是占有东洲 (相当于今海门县及以东地区)、静海(相当于今市区及南通县一部分) 一带的封建豪猾。天祚三年二月,徐诰被睿帝封为齐王,性质与曹操进锡魏王相类。姚存得此消息,赶快往西都金陵朝见新主子,以示巴结。此行想来甚为得意,故回舟经狼山,兴高采烈,勒石纪事,字近魏碑,峭刻俊秀。“天祚三年”即后晋天福二年(937),通州建州为后周显德五年 (958),姚存题名石刻早于建州二十一年,算是狼山很早的碑刻了。故刘弇详加记述,嗜古极深。接着就僧人之言发表评论。淮海方圆几千里,只有这五座山“盘礴吐吞于穷海僻陋之滨”,好像有意避世隐匿而又富饶肥美,它们通悟人性,跟世间隐居逃名的人一样呢! 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第十一段对五山功绩作出评价并说明写此记之目的。这五座山位置险要,兀立江滨海畔,有力地挡住巨浪海啸,“使通民恃以不怵”,产生安全感。并且古人认为云雨皆由山岫而出,狼五山兴起风雨,“以利生物”,这是又一巨大贡献。最后说自己是行役之人,有幸到此,大开眼界,“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故不能沉默,欣然命笔,写成《独游狼山记》。
从《宋史》刘弇传,可知其为“一代儒宗”,他与欧阳修同是庐陵人,散文之作直接文忠公之绪。这篇游记老辣浑厚,张弛有序,情景交汇,发论深刻,确有欧阳之风。它不仅记述了独游狼山所见之奇丽景色,而且从海角天涯之奇山联想到朝廷内纷纭复杂之党争,隐遁思想油然而生,从而帮助我们认识封建政治的残酷阴忍。此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记狼五山之胜的游记,其文献价值亦不可低估。
文章详略有致,重点记狼山。以移步换形法及特写镜头,从山门至山颠,从山前到山后,章法严谨,井井有条。语言简朴凝炼,关键字词推敲极深,不时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并不断选用神话传说,故显得庄重质厚,学问极深而又栩栩如生。
今日更新
-
范成大《峨眉山行记》
[2019-06-22]
-
敖英《峨眉山记》
[2019-06-22]
-
和瑛《巩宁城望博克达山》
[2019-06-22]
-
和瑛《度海都河冰桥》
[2019-06-22]
-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2019-06-2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