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唐代结束了南北朝时代的分裂局面,消灭了隋末的混乱状态,对外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国内安定统一,经济繁荣,从而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个时代。科举制的确立,又为广大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辟了进入政治舞台的通道。李唐王朝和新兴的世俗地主阶级都正处在上升时期。勃勃进取、积极向上的英雄主义感,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体现在文艺作品中,便出现了所谓的“盛唐之音”。
陈子昂这首《渡荆门望楚》写于他21岁初次由蜀入楚之时。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梓州射洪县,准备东入洛阳求取功名。和唐王朝一样年轻的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之感。当他经荆门入楚时,写下了这首豪迈的五言律诗。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巫峡,长江三峡之一。章台,即章华台,古代楚国建筑,故址在今湖北沙市附近。巴国,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与长江北岸的虎牙山相望,是巴楚相联的咽喉之地。诗的开头连用四个地名,紧扣住了诗题“渡荆门”的“渡”字,突出了船行的疾速。“去、下、尽、开”四个动词连用,更使诗句具有强烈的动感。使读者仿佛看到一叶轻舟顺流而下,险峻秀美的巫峡被它远远抛在身后,小船飞驶直入楚国故地。律诗第一联,本不须对仗,但诗人却用了“遥遥”“望望”这个连珠对,写得轻快、流畅,兴奋喜悦之情尽在其中。船出荆门,诗人眼前豁然开朗,天地似乎突然变得宽广了,两岸重岩迭嶂的巴东山峡消失了,狭窄的河流一变而为万顷汪洋。江雾迷茫,烟波浩渺,神秘的大自然的变化,使年轻的诗人惊愕、迷惘而欣喜、赞叹,勾引起了浮想连翩。
如果说,“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是写江面景象,“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则是写两岸风光。极目远望,楚天辽阔,青苍苍的原野无边无际,远远地偶尔可见一两座城镇的轮廓。视野尽头,树林如带,隐隐与白云相接。千里江汉平原,向初次入楚的诗人敞开了自己的胸膛,迎接着这位远道而来的蜀中才子。
眺望这奇妙而美好的风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活动过的人和事: 想到当年孔夫子过楚的凄惶潦倒; 想到屈原江畔行吟的悲愤抑郁; 也想到项羽面对秦皇仪仗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先贤先哲们已经逝去了,一代新人又举步重来。于是诗人仰天长吟:“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狂歌客指春秋末期楚国著名隐士陆通,字接舆。他不满于昭王时的政令无常,佯狂不仕,有许多轻世蔑俗之举。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是用接舆的才高自负比喻自己。但今天诗人狂歌入楚,不是为了隐居不仕,却是为了求取功名,施展抱负。风流少年的得意之情跃然纸上。倘使接舆复生,见到狂歌入楚的青年诗人,不知该作何想?
这首诗写得昂扬有力,气势流动。前六句写景,场面开阔。后两句写人,豪放倜傥。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神采飞扬的形象交相辉映,使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无怪有人称之为初唐描写荆门形势的第一佳作。
-
范成大《峨眉山行记》
[2019-06-22]
-
敖英《峨眉山记》
[2019-06-22]
-
和瑛《巩宁城望博克达山》
[2019-06-22]
-
和瑛《度海都河冰桥》
[2019-06-22]
-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201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