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敦《塔尔奇岭》
阿克敦《塔尔奇岭》
阿克敦
云满阴山势自横,中通一岭类关城。
飞泉百道从云落,乱木千重绕涧生。
岩侧有时难并辔,石欹无处不遮行。
蠢愚恃此成巢窟,化洽行看险亦平。
这是清代诗人阿克敦描写塔尔奇岭风光的一首七律。清朝前期,准噶尔贵族割据新疆。为维护祖国统一,清中央政府对其进行了武装讨伐。雍正十年 (1732),准噶尔军大败于光显寺,其首领噶尔丹策零转而向清中央政府议和。清政府曾两次派使团赴伊犁和谈。为和议两次出使准噶尔的中心人物就是阿克敦。此诗是雍正十二年作者首次出使伊犁,过塔尔奇岭时作。作者题下自注:“噶尔丹策零之巢穴在伊犁,是岭乃其门户也。”塔尔奇岭,亦作塔勒奇山,在今新疆霍城县。岭下有塔勒奇沟,俗称果子沟。作者所写,实则是果子沟。因为只有穿沟而过,才能到达伊犁。全沟长28公里。整个沟谷,长满了野生的苹果,山杏、核桃,“果子沟”之名便由此得来。因为此地是通往伊犁的咽喉,自古以来以其位置的险要而见称。相传成吉思汁挥兵四路西征时,令二太子察合台在沟中“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终于凿通了果子沟天险。其后元代政府便在果子沟驻军把守。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后,把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设置于伊犁河畔的惠远城,于沟中设头台、二台两座驿站,果子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在阿克敦前后路过此地而能诗文者都留下了对果子沟的赞美。《长春真人西游记》描绘果子沟是:“左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万株。众流入峡,奔腾汹涌,曲折弯环六七十里。”在阿克敦之后的洪亮吉有诗云:“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外飘。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发二台》) 祁韵士道是:“如入万花谷中。”林则徐说它是“天然画景。”
阿克敦因负特殊使命。诗中主要突出的是它的“险”, 而不是“奇”。
首联是从整体上来写果子沟之险。阴山,唐、元人对天山的别称,阿克敦袭用之。云满山巅,当空一横,有类关城。不用说,这是清中央将来平叛的很大障碍。“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语) 作者当然明白这个道理。这里明为写山的险要,实则是抒发对国事的关心。
颔联是从流泉和林木的角度,从动态来写果子沟之险的。泉曰“飞”,木曰“乱”,已见“野味”十足。“百道”,“千重”则是言其众多。飞泉来自云中,乱木生于涧侧,若是单人匹马过此,确实教人毛骨悚然。
颈联是从山崖的角度、从静态来描绘果子沟的险要的。山岩斜立难以并马通过,不用说岩下是万丈深渊。横七竖八的巨石却又处处挡着行路,巨石几何心中也没数。这种情况下的行人恐怕要心惊肉跳。此联与李白《送友人入蜀》 中的“山从人面起”可谓异曲同工。看来此地之险较之蜀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尾联里,作者就卒章显志了。化洽,即洽化,普及教化之意,此处实指和谈成功。作者在说,愚蠢的噶尔丹策零妄图依仗天险与中央对抗是徒劳的,因为你们的叛乱是不得人心的。一旦和谈成功,人们将要看到,险要的山岭也就和平地一样。此联明在谴责噶尔丹策零,实际也表达了作者力求谈判成功的决心。阿克敦果然不辱使命,此次出使基本上和准噶尔上层人物达成协议,为乾隆二十年 (1757) 彻底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全境赢得了时间。
这首诗写于腊月,沟中无花草可观,作者所见也只是流泉、乱木、山岩而已。此诗亦如当时风景,显得瘦硬有力。阿克敦的诗作向无儿女忸怩之态,于此亦可见之。
-
范成大《峨眉山行记》
[2019-06-22]
-
敖英《峨眉山记》
[2019-06-22]
-
和瑛《巩宁城望博克达山》
[2019-06-22]
-
和瑛《度海都河冰桥》
[2019-06-22]
-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201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