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通天岩记》
洪迈《通天岩记》
洪迈
自英州西南行十五里,至石角头山。自山麓二百步至山半,有洞门,冷风袭人,虽半春晏温皆挟纩。不数步即黑,束缊燃火始可入。洞之左,数石相峙,曰菩萨、曰金刚,神晶彩荡,目如沙中星。振杖陟险,奇诡迭露,其平处可坐数十百人。益深入,石小破如盘盂,见光。却出,直东又二百步,始大明,双窍穿豁,垂蔓摇丝,云在木叶间,日影漏入,乱石总总,所谓通天岩也。
行前复持火,过群石外,厥壤坦然; 循其石,砑然有穴。下之,多龙田,皆分塍畛,如绾蛇盘虬仰视; 如复楼阁,去人不远。其平处复可坐数十百人,撞之坎然如鼍鼓,徙杖亦鸣,意其下必更空洞。其旁一穴。类眢井,不敢探。地出碎乳,散乱如铁滓,曰龙矢,践之棘趾。穷高田,有水一丘,其下萦石壁有渠,云春夏交雍沮不可涉。自水丘处,窦甚隘,伛以往,列户如蜂房,其顶结乳,如珠缨,如流苏,如裂瓜,如垂莲,如肺肝; 四壁如椸上衣,有纹摺; 凝于地者,如鬼神形,如幡纛,如帷帐,如笋,如枯木,如禽兽,如器物,多不可名。有冰柱,短长大小不一; 有踊石,博下锐上如璧。遥视之如水,即之饮不盈掬,扪之如龙鳞。旁曰轮藏石,皆棱然,巧非追琢。有罗汉小像,可周可步。有石燕,逢火辄飞去。其幽罅隐窦,莫可穷测。
予书其石曰: 有天地即有此岩,而生是州,官是州,与游子迁客,曾无一言标榜之,遂使名不经人耳舌。吁,可叹哉! 同游者毗陵邵林宗,新安董谋道,予之叔光晦,弟景徐,报恩希赐师。绍兴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记。
我国南方,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石灰岩溶地形发育成许多奇峰异洞,单就两广地区而言,如广东肇庆的七星岩,阳春的崆峒岩、铜石岩,清远的燕子岩;广西桂林的芦笛岩,柳州的都乐岩、武鸣的伊岭岩等均是佳景丛集的游览胜地。
《通天岩记》写的是广东英德县 (古称英州) 境内一座罕为人知的特异岩洞。作者洪迈刻意描摹此处胜景,就是为使这座泯没不闻的奇洞,重现其诱人的风采,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和兴趣。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上考察,这篇游记很有一点开发古代旅游资源的意味。
在写作手法上,这篇游记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洞景的特点。入洞、游洞、出洞、光线、音响、心情,都使读者清楚地意识到是在写“洞”。文章开篇,先交代通天岩的地理方位,自英德向西南行进约十五里,到达石角头山,再从山麓行二百步左右到半山腰即达洞口。点明所游景点的地理方位是游记这种文体必不可少的交代,其目的不单纯是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而且还给读者提供方便,如果有意一游,按图索骥,一找便得,不必再过多地费时打听此景点究在何处了。
岩洞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冷风袭人,因此虽然是在温暖的春季也需穿棉衣才能入洞。入洞后一片黑暗,需要点燃火把照明才能前进。作者先极其概括地说明游洞前的最初感受: 冷和暗,这也正是洞景共有的一般特点。以下便着重介绍通天岩的幽深曲折,洞中有洞的独特之处。作者以“洞之左”、“直东又二百步”、“行前复持火”等作为导向,移步换形,分别写出沿途所见之景物,奇丽无比,层出不穷。由于通天岩是以黑暗的岩洞上通天光得名,因此写景时处处注意光线的变化,凡石壁上有裂缝处,均可透入光线,裂缝有大小之分,光线随之显出强弱变化,所见景物或隐秘幽深,或豁然开朗,晦明交错,大相殊异。洞内地势有时平坦如坻,有时乱石纵横,空旷处可昂首天外,见到云在木叶间,低狭处,只能弯着腰才能进去,洞中还有水池水渠,罗汉塑像,见火光即飞去的石燕。总之,作者入洞之后,就像进入神话世界,各色各样奇特的钟乳石琳琅满目,光辉耀眼。碎裂在地上的钟乳石,散乱堆积如铁渣,称为龙屎; 洞顶凝结的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凝结在四壁的如同挂在衣架上的衣服,甚至连折叠的痕迹全都清晰可见; 地上突起的丛丛石笋透明如水,还有旁出的轮藏石,有棱有角,精细灵巧,巧夺天工。这样,作者从上下左右不同方位不同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予以介绍,使人对洞中全貌和某些细部均有具体明确的了解。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些地方,用拄杖叩击,蓬蓬作响,如同击鼓一般。在作者一支生花妙笔的点染之下,整个洞府像是用珠宝、象牙、绸缎和脂粉堆砌而成,而且笼罩着一层深奥莫测的神秘色彩。
在游记中,写作者为了使别人能获得如睹其景、如临其境的切实感受,在写景状物中,往往要借助比喻,比喻能使文章格外生动,是积极修辞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在比喻的运用上不仅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且通过对所见景物的一连串比喻,寄寓自己新奇的感受,造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诗品·序论》) 例如作者描绘洞顶凝结的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石钟乳,一连用了五个比喻,这里面用作喻体的事物不仅具有形状美,还兼具色泽美,象珍珠缨络的是白色的,象下垂流苏的是黄色的,象裂开瓜果的是青绿色的,像倒挂莲花的是粉红色的,象人的肺肝的是深红色的。在形容地上凝结的钟乳石时则连用了七个比喻:“如鬼神形,如幡纛,如帷帐,如笋,如枯木,如禽兽,如器物”,这样就把石笋石柱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或大或小,各式各样的形态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使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包含着作者对鬼斧神工般的大自然奇观的叹服。因此,我们不能光看到比的一面,还要体察到情的一面,也就是古人所谓“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李自蒙语,引自杨慎《升庵诗话》)。作者巧妙地把比喻、比拟、写照融为一体,使文中的人和物、景与情水乳交融,充满了一种神奇的意境。总括而言,作者写景状物、采用白描与细描相结合,虚实相生,以虚显实,既补充实写之不足,又使文章不失于平板,在作者笔下,各种景物全都“活”起来。其艺术效果十分显著,每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真实深刻的美感享受,同时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为祖国多姿多彩的奇丽景色而赞叹不已。
最后一段是记叙在饱览胜景之后,作者在石壁上题字说,虽然自开天辟地以来即有通天岩,但生长在英州的人,在英州做官的人,以及来游历或贬官到这里的人,却都没有一句话提到这里的景色,以致使这样奇妙绚丽的景观长期泯没不闻。作者对此表示深深的遗憾和慨叹。的确,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青山绿水,古建园林,数不胜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历史的或人为的种种复杂原因,许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还有待开发。比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靠香港摄影艺术家陈复礼的介绍才闻名于世的。即以岩洞来说,广西桂林的芦笛岩,湖南慈利的黄龙洞都是解放以后陆续开发出来的。有时一篇古代游记就是开发一个新景观的介绍书,《通天岩记》便是一例。为了更多地开发我国的旅游资源,首先应发掘整理我国为数众多、精美无比的游记文学。
-
范成大《峨眉山行记》
[2019-06-22]
-
敖英《峨眉山记》
[2019-06-22]
-
和瑛《巩宁城望博克达山》
[2019-06-22]
-
和瑛《度海都河冰桥》
[2019-06-22]
-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201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