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马嵬行》

2024-03-23 可可诗词网-名胜游记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刘禹锡《马嵬行》

刘禹锡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

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

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

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

共爱宿妆妍,君主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

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

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

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历来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马嵬事变的诗很多,绝大部分都是短小的抒情诗。叙事诗的形式很少见。白居易的《长恨歌》只用了六行诗作了简略的叙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除此而外,恐怕就数刘禹锡这首叙述得较为详细了。

全诗共三十二行,以四行为一组,详细地描绘了事变的经过和事变后的轶事余波。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开宗明义地点出了杨贵人 (杨玉环) 墓的地理位置——扶风的绿野大道上,有一个黄尘下的马嵬驿站。驿站的路边上,有一个三四尺高的坟墓,就是杨贵人长眠之地。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诗人见了坟墓就问当地人事变发生的经过。当地人一致告诉诗人: 这是当年玄宗皇帝去四川逃难时发生的事。什么事呢? 军队要诛杀祸国殃民的皇亲贵戚 (指宰相杨国忠) 天子舍弃了妖艳的贵妃。此是概况,下面就详细的描写——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随行的官员们跪伏在驿站的门屏前,请求玄宗答应军士的要求,当机立断,以诛杀贵人以谢国人。贵人呢?恐惧地手牵着皇帝的衣服,哀求免其一死。她美丽的眼睛低头回望,仍然多彩多姿。“回眸一笑百媚生”地使风光无色、太阳无辉。明写贵人的美,暗写玄宗面临是要江山还是要美人时的内心矛盾,难以决断。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贵人被迫吞金而死 (这是误传,实为自缢) 就象朝开暮落的木槿花一样地凋落了,含有一种惋惜心情。人虽然死了,可是颜色如生,这是因为她平时经常服用一种保健药物杏丹的原故。

以上是事变的经过,下面就是事变的余波轶闻了——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共爱宿妆妍,君主画眉处。”皇帝以及随从的车辆已在尘土中走远了。老百姓们就来仔细观看事变的地点。在皇帝与贵妃画眉打扮的地方,人们看见贵妃的服饰打扮非常妍丽豪华。怎么个豪华样呢? 下面就举出了一两个例子——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贵妃的鞋没有了,鞋子的光彩还未散灭。(当为金缕鞋之类) 人不见了,却发现了她的宝贵的袜子,发出了物是人非的感叹。(相传有人用袜子作展览,参观人甚多而发了财。)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驿站的小孩子也来观看,拿走了一个小夹袋。大伙互相传看,把夹袋上的丝缕都弄破落了,可是香气还是经久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遗物中还有一些首饰,非常珍贵。闪闪发光的戒指,可以照见指骨内外; 金银首饰可以价值连城。把这些东西运到咸阳市区去,可以使外域的少数民族商人大吃一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外商) 全诗到此为止,用一个“惊”字作结尾,韵味悠长。

刘禹锡是写作咏史诗、怀古诗的高手。《西塞山怀古》《石头城》《鸟衣巷》《台城》等都是名篇。其特点都是明朗与含蓄的统一,让形象说话,这首歌行体的叙事诗的风格即是如此。诗人通过马嵬事变的细节描写,以及事变余波——群众争看贵妃遗物,豪华得“敌连城”“贾胡惊”。诗中没有“终是圣明天子事” (郑畋) 的歌颂; 没有“这回休更怨杨妃” (罗隐) 的翻案; 没有“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 的嘲弄。但是,诗人的爱憎仍是很强烈的: 对李杨悲剧有着某些同情 (特别是对杨贵妃),但更多的是谴责: 豪华的穿戴,荒淫的生活,贫富的悬殊,不是直接引起国家动乱的根由么? 诗贵含蓄,这种爱憎是“言已尽而意未穷”的; 是要读者从事件的描绘中去细细体味方能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