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楚《黄山游记》

2024-04-18 可可诗词网-名胜游记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许楚《黄山游记》

许楚



循歙都北,百二十里至汤口,溪流怒激大石间,山渐近渐佳。仰见三峰霞举,竦桀干天,倾危相捍,望之恒有落势,为紫石、硃砂、老人三峰。抵山足,忽三峰半隐,所名汤院,即古祥符寺也。寺前苍阴交蔓,蒙络摇缀,下带寒飙。两岸争高,欹耸相乱,山阜之不接者仅二丈。度小石桥,径数步,汤泉在焉。泉味甘洌,热可点茗。泉上作石伏逗隔溪水,构拦坚密,荫以半岩,即风雨来浴,鲜不夺其烦郁。又泉壁北向沁寒泉,一线淙淙,三伏间以调濯者,秋冬辄槁灭。

溯汤泉而上,忽乘高激流,自成渊渚,泻于溪底。度乱石,凡三逾小涧,砰磕从屐齿间出。觅竹影下,得径达莲花庵。庵地平旷约二亩许,四楹三室,左右映带,篱茨甚幽丽。就石缝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齗腭不去,所谓黄山云雾茶是也。又北向,则交柯万章, 幂以巉石。 有泉侧出, 味冲酝, 山僧灌竹引窗下,泠泠几席间,吟诵之余,极助神赏。南走溪下,多大石,圆广数丈,跃土而起,态甚奇。水中鳞次异状,四足螭首,常含水缘木取渴,鸟食之,号曰國鱼, 其脂用和硝, 矢致远无声, 亦方物殊种也。

自涧之嶔然相挟而上,逶迤倾泻,声渐撞激,欲涌复止,盖山瀑疾下,流沫成轮,俗谓之药铫。循药铫而迭相灌注,石势欲流,砥以大石,侧立千尺,从两腋滂浡而下者,为白龙潭。潭广一亩,深数丈,白石横亘,其下痕辄上浮,游鱼若空游无倚。潭上有磐石,榧木森翠,如张幕,下可坐饮数十人。去石北十余步,披小径,得石门,石皆玲珑。幽折渐闻人声,余友佘子抡仲飞白楼在焉。下阚寒潭,清气迂袅,一牖延天都,如几案间物,旁翼精舍,引药炉丹臼水灌其中,激触渟响,皆出床下。

又东径入桃花源,源多异香,自成馨逸,上则风籁传空,下则泉声不断,凄驻游耳。一步一胜,得鸣弦泉。自此溯泉而上,忽颓崖倚木,径皆岨险,行路所至,如鼯鼠之穿林端。进则伏泉沮洳,抗级相望,忽堕平旷,窅然中息,为慈光寺。四面渗金像,神庙慈圣太后所赐。焚修百众,不易寒暑,虽弘济下民,奠祷云集,而苦行寒僧,婆娑菜根,肃若水谷矣。

又东向数里,皆层峦,土性黄滑,丛薄无姿,极短游兴。至观音岩小憩,则步径才通,有石吐泉,汤汤其上,始得游目寄情,与游览诸山商优劣耳。又岩上凡数层,伏跨小堨,至老人峰。峰小而锐,壁立无阶,即攀茆挽葛而上,遇险必矜慎置足,足以渐进。上有螺砢数石,夹以苍松,相肖为理,如巧者所设。日影方夏午, 着石皆冷阴, 远望蓼;, 孕翠曳烟, 近则异香袭人衣裾。南上数十步,山势渐逼,峰色从帻上起,见树或交蔚,暗日迷禽,寻天都者,鲜不偃息其间,矜疑图进。上则历大阴涧,涧多砺石崭立,排竦千仞,或斜垠断壁,无繘受手,无凹受足,望崖返者十九,亦吾徒济胜之迍邅也。万历中,独普门老人登峰造极,于上设兰盆大会,旌幢连云,缥缈天际,非佛力冥助,曷克臻此?

又南径三里,有二壁块然中断,广可十步,下瞰不测,名曰天险。有二松交杪度之,过者狂舞,但存余幸。又东径,一石甚奇,如剖瓮,上悬一松,蜿蜒其脊,名曰卧龙。卧龙首支瓮口,尾蟠石户。从石户披榛梯木,忽见天日,疑非人间。上多古柏,交阴积翠.一径危出松中,倾曲而上,得文殊院。文殊院在玉屏峰下, 依峰构室, 旁佐二庑, 前则嵬身天半,峰罗巘峙,蚁蛭蹲伏。左右环抱两石,庄整如堞。右掖悬小阁,冯虚御空。牖出松果之上,广不逾寻,娱备万状。惟石壁寒影下射,虽炎夏挟裘,鲜能久驻。此地人迹罕至,仅有二鸦从峰际下翔,集僧掌中,应候取食; 客亦无忤,忽目送行云,竟以饼饵舁去。又峰北有千年白猿,伛偻如老人,风日清霁,恒逍遥山脊间,或月夜长啸,群谷响答,闻者无不凄异。

又东下数里, 梗柯蓼连, 沿陂委折, 注壑悬涧二十余丈, 径甚巉削, 循木作栈, 达莲花洞。 洞深三丈,广十余步,石如茄肤,上下水暗鸣,锵锵作声,不知何处。下皆大石罗列,瘦松凌巅,清泉环足,参差谺豁,各助其势,为洞前奇观。沿洞侧上山,态渐丰厚。径数里,过大冈,崒嵂千仞,号曰云梯,脊负险嶝,宿雪凝苔,凡有径之处,鲜不危心其下。

又东过长岭,阴崖数折,歧路难通,如抱瓮汲井,声触杖下。正属沉吟,得樵僧引支径上行,缭绕峰次,会石破延曜,如花影零落,又如历几浮屠,身终不出。忽一窍中分,叠崿刺天,中隐团瓢,一僧枯坐其中,凝瞩不转,叩之如木鸡,类有道者。座下有苔脉引泉,昼夜盈钵,用周一僧。又上,为第一层峦梯,以槁柏书记,相传具以性命相戒。登顶,则石皆彩色,联葩簇萼,姣媚绝伦。遥睇长江,空苍曳练,而齐山、 九华尽培嵝矣。

又东下里许,自众峰汲烟而上,莲花解蒂而下,峭然中起,为大悲顶。大悲顶去莲花峰势如垂绅,然非岚敛雾霁,举首不见。越此渐分后海矣。大抵莲花以东为前海,西为后海。前海寒瘠,以石为骨,石则嶙峋奇崛,不偶平障,故山川出云,郁而多采。后海得土肤立,体近庞衍,或巍踞平旷,望兼川陆,故云气浩浩瀚瀚,自为卷舒。去莲花峰东南径数里,山皆排峰接崿,惟炼丹台独为警秀,平崖桀举,孤态自足。常有青雾流岚,轇轕其上,俗谓容成子丹气芳馥于此,理或然也。

又南径数里,寻石笋矼,矼埒两山之间,忽山束为峡,石蓄峡中,无不俯地怒起,从绝壑抽峰,林林剑立,又如武库刀鐶之相竞。由石笋矼下松谷庵,则渊潭相接,所乏者嘉木耳。由石笋矼过狮子林,经长坂丛薄中觅径,径多箭竹,土人用以代瓦,可十稔不败,周后海庐舍,恒给于此。

又南径数十步为散花坞,坞藏一石,高广丈余,覆以苍松,根须连络,自顶至踵,势如游龙。《抱朴子》云:“松千岁则称天陵,偃盖回翔,入石不朽,是谓楼松。”今俗称为盘龙盖,亦命名独隆,取冠群松者也。

又东径里许,悬崖万仞,方岭云回,势多悬绝,上有鸳浆出焉。登者必岩侧縻锁连木乃陟,而顾瞻向涂,杳然不辨。峰名始信,登,始信也。予欲于三十六峰外精选千峰,此亦其一。

又西径平天矼,逾白沙岭,寻取道于掷钵源。源有掷钵禅院,为沙门寓安开山于此。殿宇虚肃,林徒山客荒忽过此者,靡不觉其情敛。释子以为云栖法泒,于斯驻焉。

予向缘身在此山,难稽面目,崇祯乙亥,偶静坐南村,援笔追记,以遗后游。

《黄山游记》记游汤院、老人峰、文殊院、莲花峰、始信峰等处的经过,描写了黄山瑰丽雄奇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黄山,自古就是文人奇士寻幽探险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登过黄山的陵歊台,赋过诗,在那里留下了“太白洗杯泉”的遗迹。后来,历代的游览者,留下的歌咏黄山的诗文,摹写黄山的画幅,更是不计其数。明末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写了《游黄山日记》,并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在我国山水中的地位。

黄山胜景,不是一游或数游即能领略尽的,就是生长在黄山脚下的许楚,都说:“予向缘身在此山,难稽面目。”这或许如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楚写《黄山游记》的目的,在文的结束语中说:“以遗后游。”是为了让后游者更好地游览黄山瑰丽雄奇的景色。因而,他这篇《黄山游记》就像一幅导游图画,照着导向指引的方位,去游览各个景点,观赏他指示的景观,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可观赏景物中的佳景。

游记是从汤口写起。汤口位于歙县北一百二十里处。汤口是黄山脚下的一个小镇名,黄山温泉的溪流从这里流出,故名汤口。汤,古代是指热水。从汤口到汤院有五里路程。连接两地的是一条溪流。溪流从山里流出,穿行于溪中林立的大石之间,与大石撞击,激起水花,发出哗哗声响。这一独特景象,作者只以“溪流怒激大石间”,就绘形、绘色、绘声地指给后游者。“山渐近”,不是山向人移,而是人向山行,越向前走,山离人越近; 没写游人,已见游人,引导游人向山前进。“山渐近渐佳”亦点出山有佳景,佳景在山中; 要观赏佳景,就要进山登山。这也是在激发游者的游兴,鼓励游者前进。走到山近处,抬头见到的是:“三峰霞举,竦桀干天,倾危相捍,望之有落势。”那山峰高耸,直指云天的三峰,不仅雄,而且奇,奇在于它那倾斜的崖石相互支撑着,望之有掉落的势态,但不掉落; 三峰不仅雄奇,而且瑰丽,瑰丽在于巍然耸立的三峰披着霞光: 这是黄山雄奇瑰丽景色的第一幅画面。“抵山足”一语,把游者引到山脚下,游览汤院——即祥符寺。因寺与汤泉挨近,又名汤寺。对寺前、两岸景色作了简要介绍,以“度小石桥,径数步”引导游者观赏汤泉。先说“泉味甘洌,热可点茗”的特点,而可浴的特点,是在描写泉上石中说明的,说得是那样自然。用一“又”字,引出“泉壁北向沁寒泉”,在三伏天来调和汤池水的温度,供游者洗澡。此处景物之奇,奇在两泉; 壁南则汤,壁北则寒; 更为奇者,是沁寒泉,春夏则“一线淙淙”,“秋冬辄槁灭”。

以“溯汤泉而上”,“度乱石”,“觅竹影下”为导语,引导游者“得径达莲花庵”。介绍了莲花庵的幽丽环境,和云雾茶的特点。“又北向”引出“侧泉”。以“南走溪下”,介绍了那里“圆广数丈,跃土而起,态甚奇”的大石和奇异的国鱼。 以“自涧之嶔然而上”, 叙述药铫和溪中“石势欲流”的景象,观赏了白龙潭“游鱼若空游无倚”及水中的天都峰的景色。“又东径入桃花源”,让游者嗅异香、听鸣弦泉的声响,游览慈光寺。以“又东向数里”,将游者引到老人峰。老人峰,“峰小而锐,壁立无阶”,要抓着茅草、葛藤登峰。峰上有“磥砢数石,夹以苍松”的松石相聚的美丽图案,“如巧者所设”。以“南上数十步”,将游者引到“树或交蔚”,使日光变暗,使飞鸟迷途的树密阴浓的地方。“寻天都者,鲜不偃息其间,矜疑图进”。面对无路可登的天都峰,望着那斜垠断壁的山崖,知难而返者有十分之九。作者从汤院出发,目的是要登天都峰,但因天都无路,望崖折返,取道文殊院,去登莲花峰了。

“又南径”,引导游者向文殊院进发,先经“天险”;“又东径”,赏卧龙松; 沿松中小径,“倾曲而上,得文殊院”。让游者观赏了文殊院周围青松、翠柏的优美环境,观赏了文殊院“依峰构室”的奇巧建筑; 又向游者讲述了与文殊院有关的又富有神奇色彩的二鸦与白猿的故事,给文殊院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文殊院,背依玉屏峰,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要上莲花峰,还得从文殊院东侧下去,再奔莲花峰。作者以“又东下”这个导向语,引导游者过栈道,“达莲花洞”。介绍了洞中“上下水暗鸣,锵锵作声”,又不知水在何处的景象。只发其声,不露其形,这是洞中一奇,又告诉游者,“大石罗列,瘦松凌巅,清泉环足,参差谺豁,各助其势”,这是洞前奇观。然后,又引游者“沿洞侧上山”,“径数里”,过云梯。“又东过长岭”,引导游者登上第一层峦梯,让游者观赏近景:“石皆彩色,联葩簇萼,姣媚绝伦”; 远景:“遥睇长江,空苍曳练”。“又东下”,引导游者到“峭然中起”的大悲顶,再到莲花峰观赏云海:“前海寒瘠,以石为骨,石则嶙峋奇崛,不偶平障,故山川出云,郁而多采。后海得土肤立,体近庞衍,或巍踞平旷,望兼川陆,故云气浩浩瀚瀚,自为卷舒。”观云海,是游者的游兴最高峰。到黄山如看不到云海,被视为最大的憾事。作者看了云海,游兴未尽,又向始信峰游去。

“又南径数里,寻石笋矼”这导向语,将游者引到仙人峰与始信峰之间的峡谷,观赏了峡谷中如剑立的石峰林。又引导游者“南径数十步”到散花坞,观赏了“根须连络,自顶至踵,势如游龙”的苍松。又引导游者“东径”,去游览始信峰。始信峰悬崖万仞,但峰上不是一峰独秀,而是“方岭云回”; 峰上还有“鸳浆” (所谓仙液一类东西,大概是泉水)。这是始信峰独独的风光,也是作者来游的原因。“又西径平天矼,逾白沙岭”,止于掷钵禅院。

这幅导游画卷,是以黄山温泉溪流出口处汤口做为第一个景点,然后用导向语,引导游者去游览一个个景点,犹如观赏一幅幅画面,到掷钵禅院是长卷最后的一幅画面。后游者可以凭藉作者的导游画卷似的游记作指导,去游览黄山瑰丽雄奇的景色,将会和作者一样,发出对祖国山水的赞叹!

记游写景,伴以评说、传说与典故,更能增加景物描写效果,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作者从汤口向汤院前进,说“山渐近渐佳”,这“佳”,见之于眼,发之于心,出之于口,流之于笔端,是对山的评说,是对山的赞叹。入桃花源,异香扑鼻,风声、泉声不断,又“得鸣弦泉”,作者发出“一步一胜”的评说,也是对桃花源中美景的赞叹。天都峰无路攀登,对普门老人登峰造极,于上设兰盆大会事,作者认为:“非佛力冥助,曷克臻此?”不相信没有佛力暗助的人会登上天都峰。这评说,实际上在于突出天都峰的陡峭。写了莲花洞前“皆大石罗列,瘦松凌巅,清泉环足,参差谺豁,各助其势”后,说是“奇观”。写完文殊院奇巧的建筑之后,写道:“此地人迹罕至,仅有二鸦从峰际下翔,集僧掌中,应候取食; 客亦无忤,忽目送行云,竟以饼饵舁去。”在写黄山许多游记诗文中,都提到黄山曾有二只神鸦,能为游人前去报信。作者写这飞来飞去取食的二鸦,给人迹罕至的文殊院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又说:“峰北有千年白猿,伛偻如老人,风日清霁,“恒逍遥山脊间,或月夜长啸,群谷响答,闻者无不凄异。”这个白猿,给文殊院的幽丽又增添了奇异的色彩。在描写莲花峰雄奇壮丽的云海之后,写道:“去莲花峰东南径数里,山皆排峰接崿,惟炼丹台独为警秀,平崖桀举,孤态自足。常有青雾流岚,轇轕其上,俗谓容成子丹气芳馥于此。”容成子,传说为黄帝时人,有采阴补阳之术,曾在黄山炼过丹。后人将他炼过丹的地方叫做炼丹台。人们没有从科学角度去解释“青雾流岚”的现象,而用“丹气芳馥”去解释,使炼丹台的警秀更为奇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