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采石太白祠》
刘大櫆《采石太白祠》
刘大櫆
门外长江水,蒲桃正发醅。
遥呼东海月,飞入酒樽来。
此日尚崇祀,当时谁爱才?
巍峨遗像在,寂寞碧山隈。
采石太白祠,又名太白楼、青莲祠、谪仙楼等,座落在安徽马鞍山市采石公园内的翠螺山麓。据清乾隆十五年的《当涂县志》记载,太白楼于唐元和年间建,宋天圣间知县滕宗谅修。明正德五年 (1440) 巡抚周忱塑太白像祀于楼。清朝顺治初年毁坏,康熙元年 (1662) 郡守胡秀瀛倡募重建。同治年间,楼又毁于兵火,光绪三年 (1877) 再建。太白楼面对长江,楼阁掩映,花木扶疏,雕梁画栋,金碧错彩,环境极佳。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
《采石太白祠》是凭吊祭奠之作。诗篇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墨,对李白进行了深情的缅怀,对其不幸遭遇叹惋不已。
首句写景,点明了太白祠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起句看似平常,实则大有深意。面对滔滔而去的长江激流,读者自然会联想起李白那旷达不羁的豪放性格,也自然会联想到这位谪仙人的最后归宿。关于李白之死,后人传说颇多,其中之一是说他月夜泛舟采石,喝醉了酒,跳江捉月,骑鲸而去。这样的传说,虽与事实不相符,却与李白的性格特征吻合,与他诗歌的风格相一致,真切地表达了人民对诗人的衷心爱戴和深切关怀。所以,此句虽是写景,实际上道出了李白的性格特点。次句写作者要用刚酿制好的葡萄美酒来奠祭。以酒作奠礼,古往今来不乏其人,而以酒来祭奠李白,却正是投合了这位酒中仙人的心意。李白一生嗜酒如命,他曾说过:“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月下独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怀。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醱醅。”(《襄阳歌》)“蒲桃正发醅”一句虽是由李白诗句脱化而来,却细致入微地体察了李白的喜好,感情是何等的深切真挚。
李白一向热爱皎浩的明月,常常把它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因此,颔联两句紧扣首联展开联想,点明祭奠之举、之情。这种想象新奇活泼,富有情趣: 诗仙既然生前有这爱月嗜酒的雅兴,那么我就“遥呼东海月,飞入酒樽来。”共享这刚酿好的美酒吧。这里又一次化用了李白的诗句。看去这是一种荒诞不经的奇想,却说得那么认真,充满浓挚的深情,使读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觉得这一奇想是合乎人情的。
颈联转而运用今昔对比的方法发表议论,写出了李白生前的沦落,死后人们对他的崇敬和怀念。李白的诗歌善用夸张,想象奇瑰,豪迈奔放,雄奇飘逸。“青莲才笔九州横” (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笔底银河落九天”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后世尊之为“诗仙”,可见诗名之大。他还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洁的情操,“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诗风和人品一直为后世所称颂和倾慕。“此日尚崇祀”,至今人们还以隆重的祀礼来祭奠他,真切地反映了一千多年来人民对他的爱戴和缅怀之情。但是,李白生前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一直郁郁不得志,用“当时谁爱才”这一反问句,深刻地揭示了李白生前的不幸遭遇和艰难的处境,引起读者极大的同情,悲悼的意味趋于浓厚。两句对照,鲜明地表达了对唐王朝黑暗政治的深切愤慨。
尾联两句紧承上联,再次抒发了对李白身后寂寞的慨叹。太白祠楼上供有太白像两尊,一卧一立。明代书法家王宠赋诗说李白像“修眉玉颊桃李春,虬须如戟真天人”,“独留神采照天地,令人万古如相逢。”睹像思人,此时作者瞻仰这“巍峨遗像”,怎能不想到他远大的志向、横溢的才华和高洁的情操呢? 末句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李白身后寂寞的惆怅和哀惋。“寂寞”二字增强了诗的悲悼气氛,读来令人愁肠百结。结句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以碧山的葱茏来衬托李白死后的孤寂,显得哀惋动人。
“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梅尧臣《赠杜挺之》) 作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家三祖之一的刘大櫆,很讲究文章的神气、音节和字句,他的文章素有平易雅洁的特色。从这首诗作中,我们也体味到他的这一特有的风格和旨趣。诗的前四句,笔墨细致,言简意富,语淡情深,寓庄于谐,虽是悼念,却无沉重感,富有情趣。后四句议论与抒情相结合,以议代叙,以景衬情,凝重而沉郁,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
范成大《峨眉山行记》
[2019-06-22]
-
敖英《峨眉山记》
[2019-06-22]
-
和瑛《巩宁城望博克达山》
[2019-06-22]
-
和瑛《度海都河冰桥》
[2019-06-22]
-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201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