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廷举《桂林山水歌》

2019-06-22 可可诗词网-名胜游记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俞廷举《桂林山水歌》

俞廷举



太华之山非不高,牵连断续何其遥?

湖海之水非不巨,藏垢纳污何如许?

清秀奇古惬人心,从来只合数桂林。

桂林山水天下无,青罗碧玉色色殊。

突兀一峰冲天衢,万笏千笋平空铺。

后无来脉前无途,此不倚傍彼不持。

独立人间高且孤,皓月一轮悬空虚。

百川到底如明珠,人来对鉴照眉须。

我能详语构形模,一一饶舌为别区:

古如琴仙伯牙俞,高山流水三尺梧;

秀如天女下蓬壶,琼裙玉佩一麻姑;

奇如好勇仲由初,雄鸡冠带剑昆吾;

清如伯夷孤竹君,一尘不染水晶盂。

穆王八骏未曾游,无人会写真形图。

个中知者其谁乎?前有昌黎后石湖。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以放歌的形式,题咏桂林山水,同题材作品中比较少见。象李太白的歌行一样,开首先不入题,而是从一个更为邈远的宇宙空间着笔,造成一种笼盖四野,包举万象的气势,然后引发诗篇吟咏之事物或景致,似兴似比,高屋建瓴,动人魂魄。诗的开篇,以对西岳华山和湖海之水的否定来肯定桂林山水的“清秀奇古”,先扬后抑,对比鲜明,紧紧攫获了人心,有一种先声夺人、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感发力量。接下,诗人作一肯定判断:“桂林山水天下无”,就能令人信服。但诗人并未停留在这一宏观层次的把握。“青罗碧玉色色殊”,借用韩愈对桂林山水的概括字眼作一点破后,下面染开“色色殊”的具体内涵: 突兀矗立的一座座峰峦直冲天街,那平头峰像朝笏,尖头峰像巨笋一般平铺在桂海沃野。峰与峰峦之间后无脉络前无属峰,互不依傍互不牵连,孤高傲岸,独立人间。明月峰空明如皓月,悬挂于诸峰孤峦之间,平添无限风情。那环绕萦回在千峰丛中的百川清流,清澈见底,恍有亿万明珠在水中闪烁,光芒四照,异彩纷呈……人们则将澄静如练的江流,当作明镜梳妆照颜……至此,诗人从桂林地貌特征,到峰峦形象; 从桂峰特色到桂水情韵一一作了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比喻、夸张、拟人、象征,极尽修辞夸饰之能事,详细地描构出桂林山水的个性特质。

上面作一顿挫后,“我能详语构形模,一一饶舌为别区”笔锋一转,分别历数诗首概括桂林山水的“清秀奇古”四大特征。

首先,诗人说桂林山水古老得象古琴师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曲的桐木琴一样。伯牙是春秋时代著名音乐家,他跟成连先生学琴,三年不成,后随成连到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声,心有感悟,弹琴而歌,声情发越,惊天地而泣鬼神。尔后钟子期听其弹《高山流水》一曲,两人遂成为千古知音。诗人用这个比喻,说桂林山水古朴得象远古时代的音乐,日夜弹奏着《高山流水》的清曲,让知音共赏。这是借审美的通感现象,借对山水的观察而产生听觉的通感,用音乐的艺术美,唤起人们对桂林山水观览时的愉悦,启发人们深层意识的怀古思绪,唤醒读者心中积淀的、古老的传统文化意识,让观览者在深沉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来领略桂林山水的风姿和情韵。同时,诗人运用象喻,说明桂林的山和水,正象俞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琴曲中的山和水一样地美。

接着,诗人将桂林山水喻为秀美的仙女,如初从蓬壶仙界下凡,玉佩琼裙,飘缈轻盈,玉洁冰清,丰采眩目。“麻姑”,传说中的古仙女名,手爪似鸟,貌极美,自谓曾见沧海三次变为桑田。桂林石峰孤耸,极似独往独来、秀逸神秘的麻姑。其阅尽人世沧桑,与桂林石山群落久远的成型年代亦相符合,设喻精当贴切,韵味悠长。

诗人认为桂林山水不仅有伯牙琴韵的古朴美和麻姑仙女的秀逸美,还具子路英武的阳刚之美。“仲由”,字子路,春秋时代鲁祖卞 (山东泗水东) 人,孔子弟子,性格直爽勇猛,见义勇为。诗人说桂林山势,就象刚勇的子路,装束得象雄鸡一样威武,腰间佩带着宝剑,英气逼人。桂林市区南侧,有斗鸡山,矗立漓江西岸,与东岸的穿山隔江相峙,像两只伸颈蓄势欲斗的雄鸡。明代孔镛有《咏斗鸡山》诗:“巧石如鸡欲斗时,昂冠相距水东西。红罗缠颈何曾见,老杀青山不敢啼。”诗人将斗鸡山与历史上勇猛的儒生子路融合,佩以昆吾山赤铜锻铸的宝剑,博喻桂林山峰的阳刚和奇崛之美,既有历史的凝重感,又显得形象逼真,喻义明确,颇富功力。

以上从形象到气质到风神,多侧面赞赏了桂林山水的“古”、“秀”、“奇”。最后,诗人以古代清高独守,宁饿死而不肯易节的高尚之士伯夷和叔齐为喻,夸耀桂林山水具有清高纯真的品格美,一尘不染,晶莹皎洁如水晶体一般。从形象上看,这是桂林山岩中钟乳石群体的形象和质地的联想。岩溶地质,构成特殊的岩溶景观,此类景观尽为半透明的钟乳石形成,置身其间,确乎有一种洁身自好,白璧无瑕的纯净意识流溢于观者的心田。诗人巧妙地将此种观感和意识与中国古代最受人崇仰的高尚之士相绾结,织进自己的诗意之中,升华了诗的精神,强化了诗人对桂林山水的由衷赞美之情。同时,又是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提示人们在欣赏桂林山水时 应得到一种人格力量的启迪。

最后四句,异军突起。诗人“神游八极,心接万仞”,联想到曾驭八骏西游,日行万里,在瑶池与西王母聚会的周穆王,尽管西行壮举动人,却未能到桂林这人间仙境一游,因而也无古代名画高手为桂林山水留下画卷,这不能不引为极大的憾事。接下又一转折,虽然古代天子未曾涉足这片人间仙境,但毕竟还有知者描绘形容过此地的境况。这人是谁呢?就是唐代大诗人韩昌黎 (愈) 和宋代的范石湖 (成大)。韩愈有咏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名句。宋代范成大南迁桂林,也发出“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的赞叹。有趣的是,这两位诗人,都是宦途失意,遭迁谪的逐臣。诗人有意拿其人与穆天子对举,一方面揭示中国封建皇权的固有威权: 你看,由于“穆王八骏未曾游”,故尔无人画下桂林奇山异水的真实图形。言外之意,倘若历代天子到过桂林,那么桂林的奇异不知会被宣扬到何等地步! 另一方面又说,即使没有皇权来发现这块宝地,江山自有文人来加以评点。弦外之音是,受挫折的文人,由于保持一种清高的操守和纯真的性灵,因而能发现大自然的美、认识大自然的美,并将这种自然之美加以艺术的表现。结尾这四句,实际是从人与山水审美的关系这个角度,收束全篇的意旨。让诗歌一开始归纳出的桂林山水“清秀奇古”的美学个性气质,在这里作一总结。全诗大气包举,宏盖宇宙,细细品味,如数家珍。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神话的玄秘; 既有细腻的传神写照,又有空灵的想象联想。起笔的对比,引人入胜; 接下的勾勒,真切细致。博喻迭出,展现诗人奇思壮彩; 结尾议论非凡,表现作者深邃思力。自古迄今,如此全面系统地评鉴桂林山水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杰构,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