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春题湖上》
白居易《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长庆四年 (824),诗人白居易正在杭州任刺史。是年春天,他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西湖,写下了这首赞美西湖景致的优秀诗篇。
首句“湖上春来似画图”是诗人抒发自己在春日身临西湖的感受,这感受是直接的,也是概括的。“画图”二字,既集中体现了春天西湖的优美景象,又把读者带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境地——“画图”由哪些画面组成? 各画面又有哪些景物呢?
当读者思绪飞舞、浮想联翩的时候,诗人将他眼中的“画图”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乱峰围绕水平铺”,是写山,是写水。写山而用一“乱”字,足见山之多; 写水而用一“铺”字,足见水之盛。西湖的西北有老和山、北高峰,东南有凤凰山、吴山,西南有飞来峰、天竺山、南高峰和青龙山。三面群山环绕,故云“乱峰”。而春季的西湖,水阔烟深,湖面宛如团圆的一面大水镜,故诗人以“平铺”写之。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两句,紧承第二句而来,进一步描绘山上之松,水中之月。西湖群山,特别是南山一带,树色苍苍,列着数十里的翠屏,甚是豁人的心眼; 而那倒映湖心的明月,就仿佛一颗洁白的明珠,悬在水中,光辉闪闪,令人赏心悦目。“松排山面千重翠”为白天仰望所见之景,“月点波心一颗珠”则是夜晚俯视所见之景。山有松而格外显得青,水有月而分外觉得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春天的西湖都美丽无比,使人陶醉。
山、水、松、月,是大自然对西湖的恩赐,而“早稻”、“新蒲”则是人们给西湖增色的景物。诗人将抽穗的早稻比喻成“碧毯线头”,把香蒲比喻成“青罗裙带”,既极为形象、贴切,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稻谷、香蒲等农作物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这稻谷,这香蒲,也倾注了诗人不少的心血啊! 诗人当初一上杭州刺史之任,便遍访民间疾苦。后得知下塘一带之田千有余顷,皆赖西湖之水以为灌溉,近因湖堤倒塌,蓄泄无时,难以救济,往往易于荒旱,诗人便率领百姓筑起湖堤,比旧堤更高数尺,以便多蓄湖水放水,口上恐水高易于泄去,又设立水闸以为启闭。自筑堤立闸之后,蓄水有余,泄水不竭,故下塘一带田地竟无荒旱之年,万民感激。
以上六句,诗人以白描手法,写了西湖群山围绕,湖如平镜的形胜之美,写了西湖春天青松之美,月夜之美,稻田之美,蒲草之美。其中“春”、“翠”、“碧”、“青”四字突现了西湖春天色彩之美,紧扣题目“春”字写,很有特色。
末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西湖依依不舍的深沉感情。这不仅因为西湖美,更因为诗人在杭州当刺史期间,苦心整治西湖,使人民得到了灌溉之利,对西湖和杭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年5月,诗人调离杭州赴东都洛阳当官,临行赋诗《西湖留别》,曰“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并对前来送行的合城百姓说道:“我在此为官三年,并无好处”,遂信口念出两句道:“惟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更热爱人民的诗人从心底里发出的肺腑之言!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将西湖风光纳入画图之中,细细刻画图中的山水。全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漾溢着诗人对杭州,特别是西湖的爱恋之情。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 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
范成大《峨眉山行记》
[2019-06-22]
-
敖英《峨眉山记》
[2019-06-22]
-
和瑛《巩宁城望博克达山》
[2019-06-22]
-
和瑛《度海都河冰桥》
[2019-06-22]
-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201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