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大古琴曲

2022-11-05 可可诗词网-诗词百科 https://www.kekeshici.com

《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广陵散》、《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渔樵问答》、《雁落平沙》、《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又作《流水》。据《神奇秘谱》解题: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洋洋乎,若江海。’ 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现在流传的多为《天闻阁琴谱》(1876年)所载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流水》,他充分发挥了滚、拂、绰、注的手法,使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故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此谱分九段一尾声,实际为起(一至三段)、承(四至五段)、转(六至七段)、合(八段和尾声)四大部分。令人欣然回味。《高山流水》是一曲对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向上的精神。《胡笳十八拍》,汉末,文学家、古琴家蔡邕之女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南匈奴左贤王留为妃,生两子。后为曹操派人将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18段,谱成成套歌曲18首。据郭沫若云,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就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胡笳十八拍》的嫡传。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欣有《听董大弹胡笳》诗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即是对该曲的概括。现存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胡笳”、“小胡笳”,皆为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1拍到第9拍,以及第12、13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i)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至深。《广陵散》,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与正史有出入)。据《琴操》所载: 聂政,战国时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10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死去。后人为琴曲《广陵散》所加分段标题,有的以与故事相应的情节取名,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这个悲壮的传说也确有不少相通之处。《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音(十段)、后序(八段)共45段。此曲早已绝响,解放后不少琴家才将它译奏出来。三国魏国文学家、名士稽康善弹此曲。此曲是篇幅最大的的琴曲之一。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广陵散》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风格,庞大的结构,受到琴家们的推崇。《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之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此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曰: “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 (1491年以前),此外尚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的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除第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的原诗。后段为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来看,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曲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尤其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以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据《神奇秘谱》载,此曲原是晋桓伊所奏笛曲,后人(按: 明代有人认为是唐颜师古)改编为琴曲。以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而“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 (明《杨抡伯牙心法》)古琴的泛音不仅清澈透明,而且容易演奏。琴曲中常有独立的泛音段落作为序引、尾声或是中间的呈述。古琴十三个徽上的泛音,实际分两大段,即一至四、四至七为一大段,它与七至十、十至十三相对称。因此,每四个徽一组的泛音旋律都可在它相对称的另一组上弹奏。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的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律话》) 《梅花三弄》分十段一尾声。今傅雪斋演奏的节奏较为规整,也宜于合奏,故琴家称之为“新梅花”。广陵派据《蕉庵琴谱》所奏的则称为“老梅花”,它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渔樵问答》最早见于明萧鸾辑《杏庄太音续谱》 (1560年)。稍后杨表正加以修订,谱曲配制歌词,收入所编《重修真传琴谱》(1585年)。清代有些谱本又略去歌词,将曲调稍加改易,用乐句的变化反复或移位再现等手法,描写渔樵对话的情态,成为独立的器乐曲。传谱以《琴学入门》本较为流行。《雁落平沙》,又名《平沙落雁》或《平沙》。作者众说不一,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权等。琴谱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 (1634年)。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描写沙滩上群雁起落的情景,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典标题乐曲。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写秋天景物的; 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 亦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相似,旋律绵延不断,起而又伏,优美动听;基调是一种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十面埋伏》,琵琶传统大曲,又名《淮阴平楚》。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琵琶谱》。内容描写刘邦和项羽的垓下决战的情景,以琵琶特有的技巧,表现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据卫仲乐的传谱,共有十三段: ①列营,②吹打,③点将,④排阵,⑤走队,⑥埋伏,⑦鸡鸣山小战,⑧九里山大战,⑨项王败阵,⑩乌江自刎,(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它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 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段为全曲的重点,运用琵琶特有的煞弦、绞弦、拼双弦等技法,通过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金声、鼓声、剑驽声、人马辟易声”,历历如闻,使听众犹如身临其境,尤其是“九里山大战”一段之中的呐喊声,如同“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这首琵琶曲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灿烂的艺术明珠。《春江花月夜》,琵琶大曲,名《夕阳箫鼓》 (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共分11段,根据《夕阳箫鼓》改编而成。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似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约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使人回味无穷。乐曲先后由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九大著名古琴曲,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珍品,显示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历史。它广为传诵,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和欣赏。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