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临风岳阳楼

2022-06-05 可可诗词网-诗词散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有宋一代, 在版图上已失汉唐规模, 内忧外患严重。自宋太祖开始, 就实行高度中央集权, 重内轻外, 重文轻武。这虽然孕育出军事上被动挨打的危机, 却促成士大夫阶层的家国意识、报国情怀的空前高涨。这之中范仲淹 (989—1052) 是较早的代表。他主持的庆历新政, 凸显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忍意志力。范仲淹在其《岳阳楼记》中所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世名句, 正好成为这种责任感和意志力的注脚。
 
 
      范仲淹《岳阳楼记》所描述的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宋仁宗庆历五年 (1045年) 正月,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 被罢去参知政事, 改知邠州 (治今陕西邠县) , 不久又改知邓州 (治今河南邓州) 。这看起来与湖南的岳阳楼并无关系, 但他却何以写出满纸烟云、如曾身临其境过的《岳阳楼记》呢?这个疑问, 我们可以从南宋范公偁《过庭录》里找到答案。
 
 
      按《过庭录》的说法, 范仲淹有位好友叫滕子京, 因被人诬告, 于庆历四年 (1044年) 春遭贬为岳州 (治今湖南岳阳) 知州。滕子京秉性雄强, 自然内心不平, 时常发些牢骚。不过, 他并没有消沉, 不以迁谪为念, 而是为政一方惠及一方, 夙兴夜寐, 为民兴利除弊, 崇教化, 兴建岳州学宫;又治水患, 筑偃虹堤, 只一年多时间便把这里治理得“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司马光曾赞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第二年, 他“不用省库银, 不敛于民”, 只榜示“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 献以助官, 官为督之” (司马光《涑水纪闻》) , 正式开启岳阳楼 (原建于唐) 重建工程。负债者纷纷献钱, 作为重修的经费。一年后, 即庆历六年夏天, 滕子京重建岳阳楼工程告成。他命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 嵌于楼壁;还绘了一幅《洞庭晚秋图》, 派人把一封《与范经略求记书》和这幅图拿到范仲淹那里向他约稿, 请为新修的岳阳楼写“记”。信中说:“窃以为天下郡国, 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 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 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显然他是很看重范仲淹这位老友的, 希望他能玉成此事。
 
 
      范仲淹正想要找机会规劝老友, 勉励他要有宽阔胸怀, 以天下为己任, 不可牢骚满腹, 以免招来更大的祸患。现在机会来了。可要为岳阳楼写记,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岳阳和岳阳楼都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岳阳楼地处通往西南的必经要冲, 耸立在洞庭湖畔,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之誉。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 (公元7l6年) 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 取名“岳阳楼”, 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自唐朝以来, “岳阳楼”已久负盛名。唐、宋时代, 朝廷贬官, 大多远谪西南, “岳阳楼”便成了历代失意官吏与诗人登临之所。这些文人才士到此一游, 免不了触景生情, 摇笔为辞, 以岳阳楼为题, 写出不少优秀诗文。仅唐代就有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在此留下过锦言华章。
 
 
      前有佳作熠熠生辉, 要想不为败笔, 便需要有相当的勇气和实力。范仲淹果然不负好友重望, 独辟新境, 在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这天写出一篇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岳阳楼记》。它写景言情, 既细腻生动、又恣肆汪洋;既蕴含了作者劝勉好友的深情厚谊, 又抒发了自己的胸襟和抱负。这里只需撷取一段, 就足见其雄阔眼界, 宏大气象: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清人金圣叹曾批注《岳阳楼记》说, 范仲淹“一肚皮圣贤心地, 圣贤学问, 发而为才子文章。”“从悲喜引出忧乐, 见登楼人之人品心地, 相去无算如此!” (转见白山智叟编《古文真正观止》下卷)
 
 
      范仲淹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一篇华章, 与受前人妙言佳句及其所蕴含思想的启发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雁引愁心去”“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不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的意境吗?而“山衔好月来”中的“衔”, 也与《岳阳楼记》“衔远山, 吞长江”中“衔”字的使用相似。不用说, 范仲淹是读过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那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杜甫已经老病。他登上岳阳楼, 不是像李白那样“雁引愁心去”, 而是想到了“戎马关山北”, 于是, 不禁“凭轩涕泗流”。他系念的不仅仅是自己和家人, 更多的是黎民百姓。这正是范文所说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
 
 
      当然, 范仲淹能写出《岳阳楼记》这篇佳作, 也说明他对包括洞庭湖在内的南方湖泊的“脾性”有相当了解。他在《苏州十咏•太湖 (七) 》中写道:
 
 
      有浪即山高, 无浪还练静。
 
 
      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
 
 
      诗中所描写的浪高如山和湖平如练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 与《岳阳楼记》中“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及“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景致, 无论从写法还是从意象上看, 都极为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 在岳阳楼落成之时, 滕子京写了一首词《临江仙》:
 
 
      湖水连天天连水, 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 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这是滕子京唯一流传至今的一首词, 乃集唐人诗句入词, 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迹。它主要采自孟浩然和钱起有关洞庭湖与岳阳城的诗句, 颇具匠心。孟浩然和钱起分别写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省试湘灵鼓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公元733年) 的干谒诗。作者西游长安, 不甘寂寞, 想出来做事, 苦于无人引荐, 于是写了这首诗献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 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这首诗措辞委婉含蓄, 不卑不亢, 不落俗套, 十分得体, 颇有特色, 表达了希望受赏识、被引荐的心情。
 
 
      《省试湘灵鼓瑟》为钱起在天宝十载 (公元751年) 参加进士科考试所作。按照唐代科举制度, 乡贡举子试于尚书省, 是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考试, 叫做“礼部试”, 又叫“省试”。考试时所作的诗, 叫“试帖诗”。这种诗一般五言六韵, 有严格的格律规定, 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 所以很难写好。不过, 作者匠心独运, 即席发挥, 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 成为试帖诗中的佳作;尤其是诗末“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被称为神来之笔。关于这一句还有一个离奇的故事, 出自《旧唐书》。据说钱起赴京应举, 客居旅店, 在室中吟诗, 忽听有人在庭中吟哦“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钱起非常惊奇, 立即披上衣服出门看个究竟;只见月色如水, 树影斑驳, 杳无人迹。钱起认定那是鬼才子所作的诗, 就记下了这十个字。钱起到长安应试时, 所试诗题中限定用“青”字作韵脚。钱起自然就想到了那句诗, 从容应对, 深得试官嘉许, 称为绝唱, 中了进士。
 
 
      以上两首诗分别是干谒诗、试帖诗。人们做干谒诗是希望别人通过自己做的诗, 认识、了解自己, 从而受赏识、引荐;做试帖诗则是希望自己能通过进士科考试。这都与被人发现, 受到重用,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关。滕子京所写的那首词《临江仙》就集自以上两首诗。“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是直接引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微闻兰芷动芳馨”“帝子有灵能鼓瑟”是直接引用或化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的诗句。滕子京同样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被发现、受重用的心情。如果不被发现和重用, 则往往会产生怨愤之情, 这是人之常情。这也正是范仲淹所要劝勉滕子京“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因所在。他们同为贬谪之人, 同病相怜。范仲淹其实也是在勉励自己, 当然亦是对朝中权贵的有力一击。
 
 
      《岳阳楼记》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实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欧阳修说, 他 (范仲淹) 从小就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欧阳修《范公神道碑》) 如果他平素没有这种壮志豪情, 是不能在御敌守边中取得成功的。
 
 
      宋仁宗宝元元年 (1038年) , 边境多事, 西夏元昊公然叛宋。仁宗康定元年 (1040年) , 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与韩琦经略陕西, 号令严明, 对西夏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 以至于边民有“军中有一韩, 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的俗谚。范仲淹在边塞四年, 直至庆历三年 (1043年) 被召还朝廷。他在边塞期间作《渔家傲》乐歌数阕, 可惜现在只剩下一阕了:
 
 
       
 
 
      范仲淹 (989—1052) 画像 (清殿藏本, 国家博物馆藏)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 题材大致不出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边塞词很少, 尤其是自宋王朝建立以来还没出现过边塞词或诗。范仲淹以亲身体验, 描写边塞风光, 一新世人耳目。从词史上说, 此词意境沉雄开阔, 气概苍凉悲壮, 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范仲淹非凡的文治武功与他从小就具有的远大理想和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宋史》本传称他“少有志操, 既长, 知其家世, 乃感泣辞母, 去之应天府”。他出身贫寒, 无力上学, 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年谱》 (《范文正公集》附) 说, 他曾在长白山 (在今山东邹平南) 醴泉寺僧舍读书, 每日在容器中做一大块粥, 分为四小块, 放上一点菜和少量的盐, 早晚各吃两块——这样将自己关在屋内, 足不出户, 手不释卷, 读书通宵达旦, 一坚持就是三年。
 
 
      据说后来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他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 就回家告诉了父亲。这位父亲听说后, 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 也深深同情他的贫穷处境, 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 叫儿子带给他。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 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 赶快趁热吃吧!”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 连忙放下东西, 就回家去了。过了几天, 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 发现上次给他送的东西丝毫未动, 已经变坏了, 就责备范仲淹说:“看, 叫你吃你不吃, 东西都变坏了, 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 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 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那个同学回家, 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父亲。这位做父亲的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 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范仲淹正是凭着这股苦读的劲头, 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范仲淹正因为很早就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和胸怀, 所以才能够刻苦学习, 写出极具人文情怀的山水文学作品;又掌握治国安邦的文韬武略, 成为出则为将, 入则为相, 且具有文学才华的一代名臣。以他为核心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庆历新政”。遗憾的是, 新政遭到守旧官僚的重重阻挠而失败。范仲淹死后, 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 老百姓都为其建祠画像。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