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绘图的九华诗人费冠卿

2018-10-31 可可诗词网-诗人资料 https://www.kekeshici.com

 以诗绘图的九华诗人费冠卿

费冠卿,字子军,池州人。他出身寒微,早年发愤读书,学 成便赴京应试。由于得不到名人引荐,在长安困居十年,备尝酸 苦。他在 《久居京师感怀》诗中说:

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九 月风刮面,羞汗成冰片。求名俟公道,名与公道远。……家 书十年绝,归去知谁荣!

 

诗中写出了请谒时的内心羞愧,在官场中又哪有公道可言呢? 这 就引起了费冠卿的深刻反思,决心不为浮名所束缚,所谓 “力尽 得一名,他喜我且轻”了。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诗人 终于凭借文才而及第。这时,恰好家乡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费 冠卿悲痛欲绝,便匆忙地回里守丧,并深有感慨地说: 寻求功名 利禄是为了养亲,现在得禄而亲丧,还要禄有何用呢! 于是就隐 居故乡九华山,不愿出仕。他的这一高洁的行为,受到朝廷公卿 们的注目。到了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有人向皇帝“举 其孝节”,下诏拜为右拾遗,一时轿马临轩,轰动乡里。费冠卿在 《蒙召拜拾遗书情二首》 中说:

 

拾遗帝侧知难得,官紧才微恐不胜 (读 “升”)。好是中 朝绝亲友,九华山下诏来征。

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来任运身。今日忽蒙天子召,自 惭惊动国中人。

 

诗人明知担任拾遗可以在皇帝身边进言,是很荣耀的职务,但他 无意仕进,还是谢绝不赴,甘愿终老九华。字里行间,也流露出 诗人的自得之情。

 

九华山,位于今安徽省青阳县境。它九峰并立,山峦奇秀,自 古以来为佛家胜境。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此,认 为从江上遥望九华,犹如九朵芙蓉 (莲花),便改“九子”为“九 华”,名声也就逐步传开。在中唐及此之前,诗人吟咏九华风光的 极少,除李白之外,有刘禹锡《九华山歌》;但到了晚唐,吟咏九 华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自有生活在中唐的费冠卿的贡献在内。

这时,费冠卿的诗友——兰陵人萧建,在京城任礼部侍郎,平 日仰慕九华胜迹,得知费冠卿隐居九华不仕,便立即写下 《代书 问费征君九华事》,请求用诗将九华风物描画出来,以一睹为快。 萧建在诗中说:“见说九华峰上寺,日宫犹在下方开。其中幽境客 难到,请为诗中图画来。”费冠卿为了满足京城友人的愿望,便经 过精心摄取,把自己日夕生活其中的九华风光,生动而具体地绘 入《答萧建问九华山》 的五言长诗中:

自地上青峰,悬崖一万重。践危频侧足,登堑半齐胸。飞 狖啼攀桂,游人喘倚松。入林寒瘁瘁,近瀑雨蒙蒙。

 

诗一开始就突现了九华山拔地而起的雄伟气势,写出了游人艰难 攀登、倚松喘息的惊叹感情。猿猴的腾跃长啼,林中的清寒暴雨, 都能给人以幽深奇特的感受。

 

径滑石棱上,寺开山掌中。幡花扑净地,台殿印晴空。胜 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泉鱼侯洗钵,老玃戏撞钟。外户凭 云掩,中厨课水舂。搜泥时和面,拾橡半添穜。渡壑缘槎险, 持灯入洞穷。夹天开壁峭,透石蹙波雄。涧蔼清无土。潭深 碧有龙。畲田一片净,谷树万株浓。

 

当游人攀上了峻岭,穿过了深林,几经蟠屈之后,巍峨的九华寺 庙,就逐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那寺前的旗幡临风翻卷,扑洒着 阵阵落花飘向净土,高耸的台殿金碧辉煌。映闪着丽日晴空。九 华层峦叠翠,一座山一座寺庙,别有胜境,高僧往来其间,充满 了佛家的神韵。寺边山泉淙淙,石潭清碧,阵阵游鱼水边待食;山 壑猿猴腾跃,还出入寺门,以撞钟戏耍。户外凭白云掩映,厨中 可引泉舂谷。若越山渡壑则缘槎奇险;持灯入洞,又幽邃难穷。峭 壁相对,似夹天一线;涌泉透石,若波兴激荡。山坡畲田一片,崖 谷奇木万株,又组成林茂黍香的农家幽境。诗写到这里,也就把 九华风物淋漓尽致地描画出来。

 

野客登临惯,山房幽寂同。寒炉树根火,夏牖竹稍风。边 鄙筹贤相,黔黎托圣躬。君能弃名利,岁晏一相从。

 

最后,诗人表明自己安于幽寂的九华山中生活。冬日炉边,以树 根取暖,夏季窗前,借竹稍风拂暑,正可以安度岁月。因此诗人 以悠然自得的口吻,邀请友人来游。过惯官场生活、享受荣华富 贵的礼部侍郎萧建,当然不会千里迢迢弃官而来,过他这种 “一 园青草伴衰翁” ( 《闲居即事》) 的清贫孤寂生活的。

 

本篇是为了答远方友人之问而作,故对九华山情景作了生动 而全面的描画。诗中,从攀登危石的难行,林寒瀑雨的幽奇,写 到云烟缭绕的层层寺庙,险峻深邃的惊人洞壑,又杂以泉鱼山猴 的生动刻画,山中生活的具体描述,完成一幅别有天地的 “诗中 图画”。当友人萧建接到这首图画般的诗章,自然会沉浸其中,得 出耳目一新的快慰感受。九华山的名声,也就随之而传遍京城了。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长达36句,不仅内容丰富多采,而且章法井 然有序,音律谐婉。除开头、结尾二联不需对仗外,中间各联全 为偶句,整饬自然,显示出费冠卿诗歌创作的精湛工力。明代评 论家胡震亨曾经特意指出:“费征君冠卿高隐九华,有长律为兹山 写状。” ( 《唐音癸签》) 长律,指的就是这首五言排律。

费冠卿隐居不仕的高洁行为,特别受到世人的崇敬。当时的 名诗人姚合在《寄九华费冠卿》诗中说:“阙下无朝籍,林间有诏 书……四海人空老,九华君独居。”字里行间充满了慰问和赞佩的 感情。与费冠卿同时的青年诗人顾非熊 (中唐名诗人顾况之子), 在读到费冠卿给萧建的这首 “长律” 之后,赞颂不已,立即写了 充满热情的 《寄九华山费拾遗》诗: “先生九华隐,鸟道隔尘埃。 石室和云住,山田引烧 (shào。指烧草的野火) 开。久闲仙客降, 高卧诏书来。一入深林去,人间更不回。”稍后,与张乔、许棠齐 名的诗人张𧏖来到九华, 访问了费冠卿旧居, 对其诗歌成就和高 洁情怀表示由衷的景仰:“浮世抛身外,栖踪人九华。遗篇补乐府, 旧籍隶仙家。池静龟升树,庭荒鹤隐花。古来天子命,还少到烟 霞。”后辈同乡的诗人张乔、杜荀鹤,更是满怀仰慕之情亲临坟前 吊念,写下感人的诗章。张乔在诗中说:“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 翁。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烟壁 曾行处,青云路不通。”杜荀鹤则在诗中另辟新径,表达他对先辈 费冠卿的衷心赞语: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不知三尺墓,高 却九华山。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当时若征起,未必得身还。” ( 《经九华费征君墓》) 费冠卿死后,有 “九子立寒空” 作伴,找 到他最理想的归宿地; 又有 “高却九华山” 的声誉,赢得人们的 普遍尊敬,应该说是幸运的。假若当时应征赴任,不仅难得身还, 也失去了自身的光彩。费冠卿的名字将与九华长存,永发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