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本, 现象的生态呈现

2018-04-15 可可诗词网-学术文章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是生态的, 诗文本就是生态的现象呈现。这种呈现最重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音韵, 二是意象。音韵是声, 意象是形。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 早在文字产生之前, 诗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诗的最初样式不是文本而是声, 诗歌首先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当然这是一种特别美的声音, 有别于人平时的讲话, 它讲究节奏、音调, 后来发展为严格的音韵学, 研究诗歌的现象第一要研究的就是音韵现象。音韵是有关声音的学问, 它是一种知识, 但首先它是一种现象, 一种特殊的声音现象, 是感性的, 也是生理的。它不仅仅关乎听觉, 也牵涉到人的很多生理功能。朱光潜在《从生理学观点谈点美与美感》一文中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本身的自然规律去应付审美对象时, 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 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 他强调人不可能离开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也就是说诗歌的审美首先是一种身体的愉悦, 是感官的审美, 而不是直接跳到精神的审美的。这一点联系诗歌的产生, 我们也很容易理解, 先民在劳动之余,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 首先渴望获得的当然是身体的愉悦。抓住了声音现象就是抓住了诗的本质, 能让我们更好地体验诗歌。
 
 
        讲中国的诗歌, 不得不讲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那就是“意象”。外国的诗歌直接抒情的多, 就不会产生这种现象。中国儒家文化“礼”的精神决定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比较含蓄, 感情不会直接表达。但人是有情之身, 情感的发生不可避免, 既然不能直抒胸臆, 也就只能借物抒情了。但奇怪的是世间万物, 中国的文人为何对自然之景物情有独钟呢?稍微有点古代文化知识的人, 都能解释这个问题。中国文化的另一源头———道家, 给中国文人指出了宣泄情感的道路———回归自然。于是“景”成了中国诗歌中最大的“象”, 而“景”是形是色, 是人的视觉审美。与诗歌的声美不同, 它不能由朗读直接获得审美感受。它经诗人的加工, 转化为了文字符号, 所以在读诗时需要人的另一种能力辅助———想象。这是诗歌不同于雕塑、绘画的地方, 它把视觉的直接审美转化为人的精神审美。视觉是有限的, 而人的想象是无限的。刘勰说“思接千载, 神游八方”说的就是这种境界。所以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是一个特别美的词, 它把诗人眼和心与读者的眼和心联系在一起, 在广阔的天地间又创造了一个更浩渺的宇宙。读诗教诗又怎么离得开“意象”呢?它是中国诗歌的精髓, 是中国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诗现象。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