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那地方 [德国]凯斯特纳

2022-09-21 可可诗词网-外国诗歌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你知道那地方,那儿大炮在开花?

你不知道?你将会把它认清!

那儿,那些代理人趾高气扬,

在办公室里就像置身在兵营。

那儿,领带下冒出上等兵徽章。

那儿,人们头戴着无形的钢盔。

那儿,人们有面孔,却没有脑袋。

上床去睡觉,也只是繁殖后代!

那儿,一个长官要求什么

——要求什么乃是他的职务——

脑子就首先端正,再来个立正。

向右看齐!然后又转动脊柱。

那儿,孩子一出世,生来就有

小小的马刺,分出头路的头发。

那儿,人并非为做平民而诞生。

那儿,闭住嘴的人会受到提拔。

你知道那地方?它可能是个福地。

它可能是个福地,使人幸福!

那儿有耕地、煤炭、钢铁和宝石、

勤劳、力量和其他美好的事物。

甚至于有时也有理智和善良!

真正的武士精神。但数目不大。

那儿,两个男人中就有个孩子。

他喜欢拿着铅制的小兵玩耍。

那儿,自由没成熟。还保持青色。

不管在建筑什么——总是造兵营。

你知道那地方,那儿大炮在开花?

你不知道?你将会把它认清!

(钱春绮 译)

注释:

① 戏拟歌德的迷娘诗中的首句“你知道那地方,柠檬花儿开放”。

【赏析】

这是一首在德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有名的讽刺诗,它以反讽的手法对纳粹作出了极为有力的控诉。阅读此诗之后,我们就会明白凯斯特纳本人为什么会在纳粹上台之后遭受迫害,两次被捕入狱,作品被查禁、焚烧。即便是如此,凯斯特纳并没有像流亡诗人一样选择逃离德国,而是继续留在国内。他拒绝与希特勒政权发生任何关系,成为一位真正的“内心流亡”作家。

凯斯特纳早期的诗歌创作属“新实在主义”,这种流派追求把创作触角伸向现实,靠近生活,要求作家以批判的眼光从现实中寻找题材,在创作中主张否定空洞感伤的幻想和希望,否定精神分析和细腻的心理描绘,要求不断加入作家对社会和现实严肃的思考。“新实在主义”诗歌的出现批判和修正了表现主义和唯美主义一些创作方法。这些从凯斯特纳的诗歌里可以反映出来。

首先,我们关注此首诗作的抒情特征。诗歌的题目是“你知道那地方”,诗人所要阐述的对象已经非常明确,而诉诸阅读主体的这一感受也相当清晰。注意诗作的第一节的前两句,这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也是打开这首诗歌艺术特质的重要通道。诗人说道:“你知道那地方,那儿大炮在开花?/你不知道?你将会把它认清!”诗人开篇就说“你知道那地方”,那“我们”知道什么呢?知道“那儿大炮在开花?”大炮喷射的火焰像盛开的花朵,但这样的花朵不是让人欣赏,给人以美的愉悦的,而是夺人性命,给人死的恐惧的。这是一个相当巧妙的比喻,发人深省。第二句,诗人紧接着说道:“你不知道?你将会把它认清!”这是对上一句作进一步延伸性的阐释: 你知道那个地方炮火纷飞,但你还不知道,那炮火的掩藏之下还有多少不安和恐惧,甚至一些荒诞可笑的事情。在接下来整个诗歌后面的主体部分,正是对这些现象作极为深刻细致的揭示。

从前面两句的话语特征来看,它为整首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和言说的对象。这首诗歌更像一位演讲家在群众集会上的讲话,充满沉郁的讽刺力量和鞭笞力度。其实,在凯斯特纳的早期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朗诵和演唱的。诗歌从第一节的第三句开始,到整首诗歌的倒数第三句结束(这种对称结构并不是巧合)是一连串密密匝匝的排比句式。这样用大量排比构成诗歌的主体,对增强气势和抒情力量,以及深化诗歌主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部分诗歌中,诗人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纳粹的特征以及其所统辖下的地方,作了生动而传神的描绘。其中充斥着诗人无情的讽刺、挖苦和嘲笑。比如形容那些纳粹分子,他们“有面孔,却没有脑袋”,他们“上床去睡觉,也只是繁殖后代”;比如形容纳粹军官僵硬、呆板的作风,“要求什么乃是他的职务——/脑子就首先端正,再来个立正。/向右看齐!然后又转动脊柱。”再比如描写刚刚出生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有小小的马刺,分出头路的头发”。诗人这样形象的描写非常明确地是在影射希特勒,刻画这位纳粹元首丑恶的嘴脸。在诗中,诗人特别注重反讽的使用,比如“你知道那地方?它可能是个福地。/它可能是个福地,使人幸福!/那儿有耕地、煤炭、钢铁和宝石、/勤劳、力量和其他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用到“福地”这个词语,并极言它的美好,可是在那里“不管在建筑什么——总是造兵营”。诗人以正话反说的方式,把纳粹统治下的国家情形以及纳粹独裁穷兵黩武的本质刻画出来,收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德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法拉达在评论凯斯特纳的作品时,认为他“勇于面向最尖锐的社会题材”,“诗歌的形象准确而生动”。这首诗对纳粹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抨击,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整首诗歌共有七节构成,每节由四行组成,结构整饬。诗歌的句式表达自由而整齐,长句与短句适当相间,语气短促而紧凑,使全诗极富音乐性和节奏感。同时,诗人在对纳粹进行批判时,做到揭露与鞭笞的含而不露,讽刺与嘲弄的深刻内敛。可以说,整首诗作深刻的思想意义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李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