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游者 [德国]博布罗夫斯基
傍晚,
河流发出响声,
森林的沉重的呼吸,
天空,飞过
啼叫的群鸟,古老的、
黑暗的海滨,
上空闪着星星的光辉。
我曾过人的生活,
忘记数那些开着的
大门。我曾叩过
关闭的门。
每一扇门都敞开。
呼唤者张开了手臂
站着。进去到桌边坐下吧。
说: 森林在喧响,
发出呼吸的河流
有鱼飞一般游过,天空
因星光而颤动。
(钱春绮 译)
【赏析】
诗人向来是敏感而多思的,当他们身处旅途或者流亡的途中,往往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着深刻的感悟。而把这些思想的灵悟投射于现实图景,就会迸发出广博而深刻的诗情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决定了“浪游者”成为文学中一个常见的艺术形象。在德国诗歌史上歌德、黑塞等著名诗人都涉猎过这个主题,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博布罗夫斯基的这首《浪游者》也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
诗作一开篇,诗人就直接突出一个独特的时刻: 傍晚。事实上,当我们阅读这些有关“流浪”的诗作,就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类描写旅途流浪的诗作中,诗人大都会选取傍晚或者夜晚作为展开诗篇的特殊时间。因为在人们潜意识里,夜幕悄悄降临会让人感觉到孤独和绝望,对一个流浪者来说更是如此。面对四周漆黑的夜晚,当一切陷入静谧与幽远之中,人们心中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自感身世飘零,无所归依,一种孤独况味在心头滋生蔓延。
傍晚时分,河流淙淙的响声从远处传来;森林在夜风吹拂下发出沉重的呼吸;“羁鸟恋旧林”,天空中飞过啼叫的群鸟,它们也要归巢;而此时古老的、黑暗的海滨上空,闪耀着星星的光辉。诗作的第一部分,诗歌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叙述,通过“我”的视角对自然环境进行一种细致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氛围。这是“浪游者”内心真实的写照。接下来诗人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写道:“我曾过人的生活,/忘记数那些开着的/大门。我曾叩过/关闭的门。”
诗中主人公面对此时此景,不免陷入一种回忆之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反应,回忆过去更加衬托出此时内心的无所依托之感。“我”曾经也过着人的生活,但现在却四处流浪,居无定所,过着非正常的生活。在流浪的途中“我”遇到过许多敞开的大门,也遇到过许多关闭的大门。而当“我”叩问那些关闭的大门时,“每一扇门都敞开。/呼唤者张开了手臂站着”,热情地邀请“进去到桌边坐下”。从诗人舒缓、平静的抒情语调之中,我们能读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悲叹。他为自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感到欣慰,也为自己窘迫的命运而感到痛惜。一种渴望归宿的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从这种感伤的情绪之中升华出来。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而唯独“我”被抛离出生活的轨迹之外,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四处漂泊。这一切遭遇促使“我”去思考人生的命运和困境。而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思考,本是博布罗夫斯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此首诗作延续了博布罗夫斯基一贯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深沉的哀歌式的气质,这与他自身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这一点上,在当时的德国诗坛也只有胡赫尔的作品能与之相比。博布罗夫斯基的诗歌结构完整,思想饱满,透露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和审美特质。比如在此首诗作的结构上,全诗由三节组成,而这三节在排列形式上构成了一种对称的关系。第一节和第三节都由七行组成,它们不但在情感抒发上有一种照应关系,而且它们在结构布局上以第二节为中心构成了一种对称关系,显示出诗人独特的构思技巧。
(邹 英)
-
夜莺 [英国]阿诺德
[2019-12-18]
-
题乔尔乔内的威尼斯牧歌(卢浮宫藏画) [英国]但·罗塞
[2019-12-18]
-
白日梦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
-
顿悟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
-
短暂的时光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