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 [意大利]邓南遮
又是九月,
我禁不住神游故里。
该是羊群换场的时光。
此刻,在阿布鲁齐大地
我的牧羊人们
离开牲口圈朝海边转移,
走向如山区牧场一般荒蛮
青翠的亚德里亚海滨。
他们畅饮山泉,
好让故乡甘露的温馨
驱除背井离乡人旅程的干渴,
久久滋润他们的心。
他们折断榛树做成一根根拐杖。
他们沿着古老的草径走向平原,
几乎像是跋涉静静的绿色小溪,
一路踏着父辈们的足迹。
啊,那发现汹涌的大海的第一人
发出怎样的欢呼!
此刻羊群沿着海边蹒跚前行。
空气依然是那么清明。
太阳把羊儿的绒毛
涂上一重黄沙般的金色。
海涛,踏青,一派温柔的喧嚣。
啊,我为什么不跟我的牧羊人厮守在一起?
(吕同六 译)
【赏析】
在西方诗歌传统中,牧羊人对应于田园生活。在很多诗人笔下,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就是对家乡的歌颂,因此牧羊人题材也跟思乡主题密不可分。古希腊女诗人萨福有一首著名的残篇,可谓此类诗歌的滥觞:“招回绵羊,招回山羊,招回小孩到母亲的旁边。”
在邓南遮这首《牧羊人》中提到的阿布鲁齐,正是诗人的故乡。阿布鲁齐位于意大利中部,其东边则是本诗提到的亚德里亚海。亚德里亚海沿岸一带是荒野落后的山区,牧民很多,在诗人的笔下,他们朴实、勇敢、粗鲁而且吃苦耐劳。邓南遮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农夫,这首《牧羊人》的还乡主题也可以看做向父亲的回归(这跟萨福提到的是“母亲”有着一样的象征意义)。
该诗一共5节,最后一句单独成节。第一节的首句表明本诗的思乡基调:“又是九月,/我禁不住神游故里。/该是羊群换场的时光。”诗人的思绪直接跳到他所熟悉的场景,这种最平淡最日常的生活经常会引起最热烈的思念。
第二节说牧民畅饮山泉,折榛成杖。如果说同胞用故乡的泉水和木杖来缓解旅途的痛苦,“驱除背井离乡人旅程的干渴,/久久滋润他们的心”,诗人则只有靠对故乡的回忆来舒缓思乡之苦。
背井离乡,风餐露宿,赶羊群换场是一项辛苦的活计。但在诗人的描述中,阿布鲁齐的牧民是如此的平静祥和:“他们沿着古老的草径走向平原,/几乎像是跋涉静静的绿色小溪,/一路踏着父辈们的足迹。”而且他们也有惊喜:“啊,那发现汹涌的大海的第一人/发出怎样的欢呼!”诗人在想象中将自己置身在故乡同胞换场的队伍中,不仅对他们受的苦感同身受,更对他们的坚强和欢乐作出充分的想象。也是从这句开始,整首诗的基调变得高昂、活跃,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生活的热情。
牧民到达了目的地之后,诗人跳开去写羊群、写田园般的风景,为的是衬托牧民的欣喜。“一派温柔的喧嚣”这句最为可圈可点,把羊群赶场后虽仍旧热闹但心里平静的状态描绘得尤为传神。而在这喜悦心情的激动中,羊儿也显现出不同以往的精神:它们的绒毛被太阳光染成了金色。
回忆起这些又辛苦又有成功喜悦的牧羊生活,想起这些勇敢乐观的同胞,诗人的情感便再也控制不住。本诗的最后一句单独成段,道出了诗人的心声:“啊,我为什么不跟我的牧羊人厮守在一起?”思乡的主题在这一句中被酣畅淋漓地表述。里尔克有言:“我们来到人间,偶然诞生在一个地方,这无关紧要;久而久之,我们才在心中形成自己真正的出生地,因此,也许要回顾以往,我们才能知道,才能一天比一天更肯定自己诞生于何处。有些人精神上的出生地与护照上写的恰好吻合,能同外界达到如此的和谐一致将会是一种闻所未闻的幸福”,这样说来,诗人有福了。
(吴丽萍)
-
夜莺 [英国]阿诺德
[2019-12-18]
-
题乔尔乔内的威尼斯牧歌(卢浮宫藏画) [英国]但·罗塞
[2019-12-18]
-
白日梦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
-
顿悟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
-
短暂的时光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