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吧,生活的黎明! [印度]伯勒萨德

2019-12-18 可可诗词网-外国诗歌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醒来吧,生活的黎明!

  大地上寒霜的眼泪,

  已化作点点晶莹的露珠,

  它们娇小的躯体在朝霞中生辉。

醒来吧,生活的黎明!

  黑暗在灿烂的阳光下,

已经渐渐沉入睡梦。

  柔和的南风正在吹拂。

醒来吧,生活的黎明!

  抛弃夜晚的羞涩吧,

  起来倾听美妙的鸟鸣,

  它在朝霞中啁啾不停。

醒来吧,生活的黎明!

(刘安武 译)

【赏析】

杰耶辛格尔·伯勒萨德是与普列姆昌德齐名的印地语文学家。《醒来吧,生活的黎明!》这首小诗集中体现了其浪漫主义诗歌中的奔放、热情、直接与号召力。

19世纪的印度著名学者欢增在《韵光》中将词的暗示功能命名为“韵”,并确认韵是“诗的灵魂”。由于“梵语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诗歌”,故我们也可以认为“韵”是诗歌美学的主要特征。凡能打动读者心灵的优秀诗歌无不含有哪怕是点滴的暗示意义,智者应该确信这是诗的最大奥秘。其实,欢增所说的“韵”和象征、隐喻很相似。受梵语诗学影响颇深的伯勒萨德在《醒来吧,生活的黎明!》中将“韵”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整篇诗比喻丰富,思想条理分明,前呼后应。第一段指出大地已经开始焕发生机,眼泪变成露珠,用“寒霜的眼泪”与“晶莹的露珠”进行对比,点出将滋润新生的一切,美好的未来在慢慢苏醒。第二段则指出黑暗都已退去,它在灿烂的阳光下,沉入梦中,用“黑暗”与“南风”这个对子,指出阻止美丽的因素正在死去。诗人通过这两段的对比,反复呼唤:“醒来吧,生活的黎明!”第三段则用前面两段为铺垫,把夜晚和鸟鸣分别作为黑暗和黎明的代表,通过抛弃黑暗、大胆迎接鸟鸣来歌颂黎明的到来。在这三段里,诗人通过用一系列的“韵”来反复咏唱和在对比中突出对生活的黎明的呼唤。

这首诗每段开头都用“醒来吧,生活的黎明!”。从形式上看,这给人洞若观火、一览无余的感受,而最后一段呼应标题,又给人余音绕梁、意味隽永的感受。这首诗从呼唤生活的黎明出发,给人以鼓励。与甘地主义的阶级和平相反,在伯勒萨德想建立的社会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是自由的。阶级斗争如何结束,对伯勒萨德来说是不清楚的,尽管他清楚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人类必须在结束阶级斗争之后才能在无阶级的社会里有自己的尊严。甘地主义遵循的是一条压制人民的积极性、主张阶级和平和阶级妥协的道路;而伯勒萨德把无阶级的社会理想摆在人民面前,用以代替阶级和平,还绘制了一幅拿出武器反抗压迫者的图画。

伯勒萨德认为艺术家不能在社会斗争中持中立态度。他们不仅应对国家和人民表示同情,还应积极参加斗争。很显然,伯勒萨德在自己的文学作品里并不认为资产阶级领袖们的策略是理想的。同时,他又认为艺术是有目的的,号召把文学从悲观主义、厌世主义和享乐主义中解放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伯勒萨德的诗歌,不仅仅是号召人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呼唤和对黑暗的拒绝,号召人们大胆地反抗不平等,以积极反抗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不平等。因为黑暗已经沉睡,生活的黎明将很快到来。

(史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