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 [德国]亨克尔

2024-11-12 可可诗词网-外国诗歌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我看到大火烧遍了

远处黑暗的大地,

我看到威势逼人、

一只巨手的影子。

火焰从烟囱里冒出,

黑烟袅袅地卷起,

红色的火焰在飘舞,

像黑纱做成的旗帜。

那只巨大的拳头

抓住鲜红的猎获物,

猛然掷出了火把,

投向城市的废墟。

在令人恐怖的大火里,

愤怒的大地在沸腾,

狂奔过血腥的烟雾,

地狱之马在嘶鸣。

(钱春绮 译)

【赏析】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文学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就是工人文学的兴起。当时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广泛传播,致使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威信剧增,德国成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在文学这个领域,由于革命形势的高涨促使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这些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参加者,站在工人一边,拥护社会主义,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剥削和压迫,在作品中增强批判社会的力度。正如德国文艺理论家梅林所说的,“自然主义是日益壮大的工人运动在艺术上的反映”。

我们观察这首诗作《启示》就会发现,其在艺术旨趣上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诗歌的特征。全诗着重刻画贫困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描绘了一股正在兴起的革命运动和工人抗争的历史事实。在诗中,亨克尔以高度浓缩的笔法和慷慨激昂的语调把这幅鲜明而又严肃的现实图景展现出来。在这里诗歌艺术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诗歌的题目称为“启示”。那到底何者为“启示”?它到底要“启示”什么样的事物或者命运?诗人在诗中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批判力量,又带有对事物进行预言的性质,这些或许就是“启示”。当我们进入诗歌内部去分析这首诗歌的时候发现,在诗中明显存在着一种对立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并不是诗歌的形式特征上的,而是诗意呈现上。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在诗人艺术化的处理之下,变得触目惊心,变得昂扬激越。

在第一节中,作为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我”开篇就直接出场,以一个全景的角度展开叙述。“我”是见证人,亲眼目睹了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但在诗句里面诗人并没有具体告诉读者,他所看到的是什么?诗人更多的是用一种整体性的描述去展开画面。“大火烧遍了/远处黑暗的大地,/我看到威势逼人、/一只巨手的影子。”

在这里,我们注意诗中的几个意象: 大火、黑暗的大地、威势逼人的巨手。结合当时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我们就会明白诗人在此用它们所表示的寓意。工人斗争的火焰已经燃烧起来,烧遍了整个黑暗的大地。“黑暗的大地”隐喻德国资产阶级所统治下的世界,充满罪恶和痛苦。而此时一只巨大的、威势逼人的手已经出现在那些凶残的资产阶级剥削者面前。这是一只来势迅猛、威力无比、充满力量的手。这就是工人运动所孕育出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要紧紧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与那些剥削者展开殊死的搏斗。接下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这种殊死搏斗的场面。

“烟囱”是一个工业化的意象,高高耸立的“烟囱”象征资本主义大生产。那些从“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把整个大地卷起。而在它下面则是工人们辛苦劳动的场景。但现在一切都要改变了,他们要和世界上广大的无产阶级一样勇敢地站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红色的火焰在飘舞/像黑纱做成的旗帜。”在这里,诗人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工人与资本家严重的对立与对抗生动地展现出来。“红色”与“黑色”的颜色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而“红色”所舞动成的猎猎风旗,更是在昭示一种蓬勃向上的革命力量和战斗激情。

工人运动所掀起的革命热潮已经势不可挡,“巨大的拳头”是如此勇猛无比,抓住那些“鲜活的猎获物”,那些贪婪的资本家们。这些还不算,他们要将革命的火焰燃烧到城市去,“猛然掷出了火把,/投向城市的废墟”。这种涌动的革命力量,让愤怒的大地沸腾,而狂奔过血腥的烟雾之后,地狱之马在嘶鸣。诗人在此结尾寓意深刻: 在狂飙突进的运动背后,会有流血牺牲,但革命的前进道路已经不可阻挡,那些被压抑的、被剥削的、被戕害的人们必将如地狱之马奋起,举起革命斗争的利器与资产阶级长时间地斗争下去。这就是全诗最后所给我们的“启示”。这种“启示”既是正在奔涌着的革命力量,也是工人阶级对于不平等制度喊出的一声声呐喊。

整首诗的展开过程为诗人涌动的情感所支撑,诗人把他对无产阶级、被剥削者的同情化为诗歌的主要基调,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强烈感情的奔放与收拢之间,抒发浓重而激昂的诗意。在诗歌的结尾突出“启示”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全诗歌共由四节组成,每节四行,结构整饬严谨,语言紧凑流畅,意象鲜明生动。整首诗作融具体和抽象于一体的抒情风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亨克尔不愧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慷慨激昂的歌手和统治阶级的攻击性批判者。

(李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