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 [朝鲜]李箱
镜子里面悄无声息
再也不能有如此寂静的世界
镜子里的我也有耳朵
有两只听不懂话的可怜的耳朵
镜子里的我是左撇子
不会跟我握手的——不懂握手的左撇子
尽管由于镜面我不能触摸到镜中的我
但是若非明镜我又怎能相遇镜中的我
而今我不拥有明镜 可明镜里却依然有我
难以推知 但有可能在专心致志的我行我素
镜中的我和真正的我 正好相反
却又很相像
我因不能关心并诊察镜中的我而万分遗憾
(尹海燕 译)
【赏析】
李箱是韩国现代主义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非常富有才华,同时写诗和小说。李箱的诗歌号称韩国诗歌史上最难解读的诗歌。他在诗歌中随意穿插很多建筑和医学术语,有时还夹杂进一些类似咒文一样、让人无法理解的古文,甚至有一些阿拉伯数字和各种奇怪符号点缀在他的作品里面。他的小说混用韩语和汉语,塑造特立独行的人物,而这些特殊的亮点,也反射着诗人超群的智慧和自我矛盾。李箱特别喜欢颓废类型的素材,他是一个反叛分子,一生都在努力抗拒被扣上恶俗的帽子。
直到今天,其诗歌的难解性,一直是韩国诗坛上争议不断的问题之一。他的诗歌世界混合着超现实主义倾向与达达主义倾向,将现代人分裂的自我,有时用潜在意识的外露,有时用自由联想的技法描写出来。他的诗以飞跃、断裂、飞跃与断裂并置的手法展开,超越日常的伦理。数字、标记、图案的采用以及公共文书或科学法则等非诗歌文体的借用,形成其诗歌的又一特征。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在20世纪初叶到30年代末(1910—1937)。自18、19世纪以后,韩国深受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化的影响,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并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李箱侧重语言逻辑功能特色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韩国人从语言符号的具体转向逻辑思维的抽象的变化。
《镜子》是诗人一首风格较为鲜明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镜中人、对未知事物的一种好奇,也从侧面体现出诗人对镜中生活的一种憧憬,同时也暗示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本诗共六部分。第一部分,诗人就引领读者走向一个奇妙的世界,“镜中是一个寂静的世界”,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镜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都迫不及待地想读下去。其中还有另一个神秘的“我”,为此后“我”与镜中“我”的交流与沟通埋下伏笔。
第二、第三部分侧重描写了“我”与镜中“我”的类似以及二人无法沟通的苦闷。“我”们都有两个耳朵,可是镜中“人”却无法听到,“镜子里的我也有耳朵/有两只听不懂话的可怜的耳朵”,“我”们虽然一镜之隔,可是仍旧无法接触。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很艰难的,同时人如果想要完全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第四部分中,作者娓娓道来,若非有明镜存在,哪有“我”与镜中“我”的相遇?“尽管由于镜面我不能触摸到镜中的我/但是若非明镜我又怎能相遇镜中的我”,如果不进行自我省察,就没办法了解自己,自己的反省就像是一面镜子,是认识自己的工具。
第五、第六两部分,作者对镜中“我”产生了怀念,认为,自己不在镜中,但镜中的“我”却依然存在,“而今我不拥有明镜可明镜里却依然有我/难以推知,但有可能在专心致志的我行我素”。镜中的人并不受现实的“我”的支配,无论现实如何残酷,理想中的“我”都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镜中的我和真正的我正好相反/却又很相像”。作者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深感痛苦。最后作者又表达了“我因不能关心并诊察镜中的我而万分遗憾”的惆怅之情,无论怎样努力,理想和现实都不可能一致,但是作者又不甘心,心中总是怀有希望,于是只能永远遗憾下去,因为生活本就如此,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
这首诗结构清晰,风格奇异而明快,寓意深刻,是李箱的诗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首。
(朱海棠)
-
夜莺 [英国]阿诺德
[2019-12-18]
-
题乔尔乔内的威尼斯牧歌(卢浮宫藏画) [英国]但·罗塞
[2019-12-18]
-
白日梦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
-
顿悟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
-
短暂的时光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