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自己提问题 [波兰]希姆博尔斯卡

2019-12-18 可可诗词网-外国诗歌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微笑和握手

有什么内容?

难道你在迎接客人的时候,

从来没有保持人与人之间

那么远的距离?

你对一见钟情

会不会感到厌恶?

你会不会像翻阅书本那样,

去揭示人的命运?

不是在字里行间,

不是在形式中

去寻找激情。

你真能够了解

人们的一切?

你回答问题时

爱闪烁其词,

在说到诚实时

有光彩的玩笑,

可你怎么去计算损失?

没有实现的友谊,

冷酷无情的世界。

你知不知道,

友谊就像爱情一样,

需要共同创造?

有人面对艰难的工作

却跟不上去。

在朋友的错误中,

难道没有你的过失?

有人在抱怨,在想办法,

可你还没有来得及给予帮助,

就已经流下了多少眼泪?

创造千年的幸福

是大家的责任,

你会不会轻视

那单独的一分一秒?

你会不会轻视

眼泪和脸上的皱纹?

你从来没有忽视过别人的努力?

桌上放着一个玻璃杯,

谁都没有看见它,

直到不小心把它碰倒在地,

人们才发现了它。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

是否都是最简单的?

(张振辉 译)

【赏析】

《向自己提问题》是一首富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诗。诗人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立点来构思全诗,通过各种疑问句式和巧妙的比喻、暗示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对人性的最广泛的哲理思考。

一开始诗人就像是对自己发问,实际上也是对注重“微笑”、“握手”这种虚礼的形式主义的质疑。接下来诗人通过特殊的包含否定的反问句式,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质疑。“你对一见钟情/会不会感到厌恶?”“一见钟情”并非实指,而是比喻一时被表象迷惑并冲昏头脑的行为。深入联想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此处的所指——二战后的波兰由于苏联的干涉而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那特殊的背景下,社会上充满高喊标语口号的狂热和盲目行为,诗人对这种行为现象用“厌恶”这个词表现了最鲜明的态度。“你会不会像翻阅书本那样,/去揭示人的命运?/不是在字里行间,/不是在形式中/去寻找激情。”诗人非常巧妙地用“翻阅书本”来比喻“揭示人的命运”。“翻阅书本”是指一种在字里行间寻章觅句的机械动作。用这种机械式的运作去“揭示人的命运”,能寻找到多少的“激情”?因此诗人质疑这种按图索骥式行为的意义,“你真能够了解/人们的一切?”

“你回答问题时/爱闪烁其词,/在说到诚实时/有光彩的玩笑,/可你怎么去计算损失?”人与人之间难免互相防范和戒备。这种冰冷的人际关系,最后造成的将会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 “没有实现的友谊,/冷酷无情的世界”。因此诗人带着沉痛的语气来告诫:“你知不知道,/友情就像爱情一样,/需要共同创造?”爱情本就是双方面的,这对人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友情,人们总是自然地把它与爱情区别开来对待,岂不知,友情与爱情一样,都是双方面的事情,一样需要共同的呵护。

当他人遇到困难时,诗人似乎在自思——在朋友的错失中是否也有自己的失误。“有人在抱怨,在想办法,/可你还没有来得及给予帮助,/就已经流下了多少眼泪?”在困难面前,有的人抱怨,有的人寻找办法解决,有的人软弱哭泣。然而,如果每个人都抛开个人的利益,共同来承担责任,那么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于是诗人说:“创造千年的幸福/是大家的责任”,这里“千年的幸福”是诗人喻指人与人之间所恒久共有的关系: 爱情、友情、亲情等。

“你会不会轻视/那单独的一分一秒?/你会不会轻视/眼泪和脸上的皱纹?”接连两个“会不会”加强了质疑——就日常经验来说,微小的细节的确是常常被忽视的——“你从来没有忽视过别人的努力?”诗人的自问看似无谓的坚执,却在这坚执中一点一点垦掘、揭发着人性中疲赖、狡猾的借口和弱点。“玻璃杯”是个有趣的意象。它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同时又具有透明、质地刚脆的特性。在诗里,它让人联想到的是人——生活中为数众多的普通人,他们质朴单纯,性格爽直,不跟风,不追名逐利,脚踏实地,默默生活和工作。然而他们往往总被充满虚假的社会和虚荣庸俗的人们所忽视,只有在失去生命时才能引起人们一点发现的目光。这个意象似乎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生活道理: 要善于发现和关心身边的人与事物,不要忽略他们的存在,哪怕最微小的生命。全诗到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结束了,但是诗人单独成节的最后两句,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它除了起到总结的作用外,更多的是进一步把人们推进了对生命、对人性的哲理思考中。

整首诗所涉及的内容看起来庞杂无章而琐碎。然而,在这庞杂的背后却有着切实的指向,即诗人对人际、友谊、责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总体思考。这种思考的方式是以自己为标本,通过透视自己、解剖自己,让读者在诗人的这种自问中也进行一次自问,这样,诗中的“你”这一形象就具有了双重指向: 既指向诗人自身,也指他人。

诗中虽然隐含着对现实中某些社会现象的批评,但是由于诗人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诗的艺术并不因此而受到半点损伤,反而从中寄寓了某种自嘲和自我解剖,由自我折射到周围的世界,使诗的背景一下子扩展到透视和解析人性的层次。同时,也由于诗人把关于当时波兰特殊的历史现实的思考,巧妙地与人类恒久不变的关于人性、生命的描写完美地结合,让诗歌既达到批判社会现实的目的,又道出了人类生活的哲理,真正做到了艺术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陈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