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赞 [希伯来]《圣经》

2023-08-05 可可诗词网-外国诗歌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智慧岂不呼叫?

聪明岂不发声?

她在道旁高处的顶上,

在十字路口站立。

在城门旁,在城门口,

在城门洞,大声说:

“众人哪,我呼叫你们,

我向世人发声,

说: 愚蒙人哪,你们要会悟灵明;

愚昧人哪,你们当心里明白。

你们当听,因我要说极美的话,

我张嘴要论正直的事。

我的口要发出真理,

我的嘴憎恶邪恶。

我口中的言语都是公义,

并无弯曲乖僻。

有聪明的以为明显,

得知识的以为正直。

你们当受我的教训,不受白银,

宁得知识,胜过黄金。

因为智慧比珍珠更美,

一切可喜爱的,都不足与比较。

我智慧以灵明为居所,

又寻得知识和谋略。

敬畏耶和华,在乎恨恶邪恶。

那骄傲、狂妄,并恶道,

以及乖谬的口,都为我所恨恶。

我有谋略和真知识。

我乃聪明,我有能力。

帝王藉我坐国位,

君王藉我定公平。

王子和首领,

世上一切的审判官,都是藉我掌权。

爱我的,我也爱他;

恳切寻求我的,必寻得见。

丰富尊荣在我,

恒久的财并公义也在我。

我的果实胜过黄金,强如精金;

我的出产超乎高银。

我在公义道上走,

在公平的路上中行,

使爱我的承受货财,

并充满他们的府库。

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

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

从亘古,从太初,

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

没有深渊,

没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

大山未曾奠定,

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

耶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

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

他立高天,我在那里;

他在渊面的周围,划出圆圈,

上使穹苍坚硬,

下使渊源稳固,

为沧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过他的命令,

立定大地的根基。

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

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

踊跃在他为人预备可住之地,

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

众子阿,现在要听从我。

因为谨守我道的,便为有福。

要听教训,就得智慧,

不可弃绝。

听从我,日日在我门口仰望,

在我门框旁边等候的,那人便为有福。

因为寻得我的,就寻得生命,

也必蒙耶和华的恩惠。

得罪我的,却害了自己的性命。

恨恶我的,都喜爱死亡。

(简体中文和合本)

【赏析】

这首诗选自《旧约·箴言》的第八章,是一首颂扬智慧的诗。《箴言》记载了希伯来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悟到的各种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据说是所罗门所作,因其卷首有“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门的箴言”字样。所罗门被认为是以色列历史上最具智慧的君王,传说他智慧超人,引得周围列国的君王都差人来听他的智慧话,而且他还创作了箴言三千句,诗歌一千零五首。(《列王纪上》)然而,从全书的内容来看,所罗门的作者身份很成问题。且不说一些作品已标明是他人所作,就算是归在所罗门名下的作品,其中一些也与所罗门的身份不符。因此,《箴言》应该说是希伯来人集体创作的一部作品,只是为了增加影响力而托名所罗门而已。

《箴言》是圣经中智慧文学的代表之一,它主要处理的是对智慧的看法。希伯来人有着独特的智慧观,他们认为,智慧来自于耶和华,只有对耶和华虔敬,人才能获得智慧,相反,盲目相信自身的学识只会导致狂傲,而这是一种罪。《箴言》全书的主题可以用第一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因此,是否能获取智慧与人的天分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你是否有接受智慧的意愿,换言之,重要的是你是否敬畏耶和华,而这也是《智慧赞》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与《箴言》中其他诗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智慧人格化,这一处理顿时使得“智慧”这一抽象的事物获得了具象,使得讨论智慧的诗也显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全诗以一句反问句起首:“智慧岂不呼叫?/聪明岂不发声?”这是作者对人,特别是愚昧人的一种责问,它表明人并非没有机会获得智慧,相反,从下文来看,智慧是向人开放的,她向人大声呼叫,因此,问题并不在于人是不是能获得智慧,而在于人是否愿意,是否留心去听和接受智慧。这对沉溺于蒙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声当头棒喝。

接着,作者描绘了智慧在公共场合向人们发声的场面,她是在“高处”,在“十字路口”、在“城门”向人们呼叫。这些地点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特别挑选,因为这些地点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开放,一是人多。“开放”表现出智慧的光明正大,因为只有邪恶的人才会在私底下,在见不得人的地方说话;“人多”表现出智慧是向广大民众开放的,她并非只教导王公贵族。此外,从历史上来看,这些地点通常也是先知向民众传道的地方,因此,作者有意把智慧塑造成了先知的形象。甚至,有些人认为这里的智慧就是耶稣基督,因为这里所描绘的智慧传道的场面很像《新约》里所描绘的耶稣传道的场面,并且从全诗来看,智慧说话的口气以及所说的言语也很像耶稣的话。

接下来就是智慧所说的话了,她首先宣扬了智慧的美好,她向人证明,智慧是极其值得接受的。我们看到,智慧有不可限量的价值;智慧是毫无疑问的真理;智慧是无可置疑的公义;智慧胜过世上一切的财富,而且接受了智慧的人都认为值得这样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希伯来人心目中的智慧所具有的宗教意味,智慧并不是世俗的,她胜过金银珠宝这些世俗财富,她超越于感官享受,她是真理、公义,她引领人走向道德的升华。

在列举了智慧的美好和价值之后,从第二个诗节开始,作者进而具体展现智慧带给人的益处。首先,智慧给人一个好的头脑。智慧使人“灵明”,“寻得知识和谋略”,因而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手握权力,“坐国位”、“定公平”,管理公共事务,正如弗兰斯西·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智慧给人一颗虔敬的心。智慧“敬畏耶和华”、“恨恶邪恶”,因此智慧的人必然也会避免犯“骄傲、狂妄,并恶道”这些罪。因此,智慧不仅给人力量,更重要的是,她引领人“在公义道上走,/在公平的路中行”,智慧使人走上正道,与耶和华同行。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智慧是“恒久的财”,超过金银,因为拥有金银只是一时的,而拥有智慧则使人得到耶和华的救恩。

第三个诗节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智慧的伟力。智慧自述,在创世之初,自己就已“被立”,在未有时间,未有世界以前,自己就已“生出”。这表明,智慧来自于耶和华,她不可能来自于其他任何东西。而且,智慧在创世中不仅是一个在场者,而且是一个参与者。她就在耶和华身边,是耶和华的“工师”。她帮助耶和华分开天地,创造海洋和大地,这些就是《创世记》中所记载的创世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工作。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创世记》中所记载的创世者仅是耶和华一个人,而这里却出现了智慧,难道全能的耶和华都不能离开智慧的帮助吗?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了希伯来人的智慧观就知道,智慧属于耶和华,智慧与耶和华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相互指称的,二者是一。因此,这一问题的出现表明了希伯来人对智慧的重视与崇拜,也再一次重申了智慧来自于耶和华的主题。

最后,智慧以“众子阿,现在要听从我”再一次呼叫世人,这与全诗的最初几行形成呼应。她再一次向世人确证,听从、接受智慧便为有福,但这需要人怀着主动、自愿的态度,这就是要“日日在我门口仰望,/在我门框旁边等候”。最后,智慧以一组对比结束了全诗,得到智慧的人得到生命,恨恶智慧的人失去生命。这是因为,得到智慧的人必敬畏耶和华,因此“必蒙耶和华的恩惠”,而恨恶智慧的人则由于蒙昧而“喜爱死亡”。从这“喜爱”二字我们可以看出,愚顽人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并不是恶毁灭了他,而是他自己毁灭了自己。这时我们再联系全诗起首的反问句,我们就再一次体会到了全诗的主题,智慧给予每个人获得智慧的机会,能否获得智慧,只在于你是否有获取智慧的意愿,你是否努力地、谦恭地、诚心地去追求智慧。

(程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