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 [法国]维尼
于是摩西就位了,站到上帝的面前,
在阴暗的云层里面对面向他发言。
他对造物主说道:“我难道没个止境?
你还要我这双脚向什么地方前进?
难道我就一辈子极威武又极孤单?
你也让我歇歇吧,有个尘世的睡眠。
我究竟凭了什么偏受到你的眷顾?
你的选民①我已经领到了指定之处。
看,他们的脚已经快踏上预许之乡;
你与他们的联系请让别人来承当。
这匹以色列骏马请让别人去羁勒;
我都一并交给他,这书和青铜鞭策。
你为什么一定要断绝我一切痴迷,
不让我做个凡人,保留着我的无知,
既然我从霍来卜一直走到了尼泊,
我都没有能找到我自己葬身之所?
唉!你把我变成了圣人中的大圣人!
为那彷徨的民族我曾经指引迷津;
我曾在诸王头上降下了漫天火雨;
千秋万世将跪着来崇拜我的法律;
封闭凡人的坟墓,再古我也能打开,
死亡听到我说话就照我说的安排,
我是极端伟大的,脚踏在万邦之上,
我的手一翻一覆就是历代的兴亡;
然而,唉!主呵,我是极威武又极孤单,
你也让我歇歇吧,有个尘世的睡眠!
唉唉!我还知道那天上的一切秘密,
因为你曾借给我你的眼睛的神力。
我能命令那黑夜揭开它全部面纱;
天上的星我也曾点着名儿去数它,
只要我对着天空把指头那么一指,
每个星都急忙忙来应道:‘我在这里。’
我只要伸出双手压住乌云的额头,
我就能在它腰里断绝风暴的源流;
我能把许多城市埋葬在流沙之下;
我能用风的翅膀叫峻岭崇山倒塌;
我的脚不知疲倦,力量超过了空间,
长河奔流,我要过,就立刻让到一边,
海声立刻沉默着,只要听到我说话。
我的人民有痛苦或者需要我立法,
只要我抬头一望,你的灵气就降临,
于是大地摇晃着,太阳也战战兢兢;
你的诸神羡慕我,都私下啧啧称许,
然而我,造物主呵,我一点也不幸福;
你使我到老都是极威武又极孤单;
你也让我歇歇吧,有个尘世的睡眠。
自从我这牧羊人充满了你的灵气,
人们就互相说道:‘他和我们不同类’;
看到我目光如火,他们都低下眼神,
因为,唉!他们见到不止是我的灵魂。
所以他们不爱我,看到我个个发抖,
一见我张开两臂就在我膝前匍匐;
上帝呵,我这一生极威武又极孤单,
你也让我歇歇吧,有个尘世的睡眠。”
这时民众等候着,怕惹起他的怒气,
不敢望主的禁山,只低头祷告不止;
因为,如果一抬头,那黑压压的云层
就奔腾着,翻滚着,更加强霹雳之声,
一条条闪电之光照得人头昏目眩,
逼得人到处低头,仿佛套上了锁链。
不久,山峰出现了,上面不见了摩西。
大家哀悼了一番。——接着由若雪帅师,
他走向预许之乡,沉思着面色如土,
因为他已经受到万能之主的眷顾。
(范希衡译)
注释:
① 选民,上帝选定的、宠爱的人民,指希伯来人。
【赏析】
阿尔弗雷德·德·维尼的诗歌作品为数不多,一生仅发表三十余首,却不乏苦心孤诣、异调独弹、别具匠心的珍品,这些诗篇几乎每一首都是“思想的明珠”。维尼诗中所表达的非凡的哲理,对人生悲剧性命运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天才孤高、冷傲、坚忍的灵魂的独到刻画,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礼赞,受到象征派和强调冷峻的巴那斯派的推崇。
《摩西》是维尼前期诗歌的代表作。正如他另外几篇诗歌偏爱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这首诗也取材于《圣经》。相传摩西是人类中最受神恩宠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先知,这样一位非凡的先知自然也是西方艺术家的宠儿。例如,著名画家波提切利在西斯廷礼拜堂壁上描绘过英俊的摩西形象,音乐大师罗西尼谱写了歌剧《摩西》,米开朗琪罗则创作了著名的摩西大理石雕像。不过,与这些艺术家塑造的摩西早年或盛年时期神明英武的形象不同,维尼诗中着力刻画的是摩西暮年孤苦、寂寞、厌倦的形象。
摩西的事迹见于《旧约》“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摩西原是希伯来族的一个牧羊人,因为目睹同胞被埃及人打死,便杀了那埃及人,潜逃在外。相传后来他被神选中,领导希伯来人摆脱埃及人的奴役,逃出埃及,流浪旷野;后在西奈山立约教民,历经艰险,向着神“预许的乐国”——迦南(今巴勒斯坦)进发;最后却不幸死于尼泊山,没能踏入梦寐以求的“乐国”。据说,摩西对一些希伯来人的动摇和背叛负有责任,也因为摩西曾怀疑神的意旨,所以神罚他只能望见而不得进入“乐国”。
维尼《摩西》一诗就是截取这段故事而加以引申发挥的。诗歌叙述摩西登上尼泊山,“乐国”就在眼前,山下是无数祈祷的民众,摩西与神在山上会面,向神力陈孤高之苦、倦怠之意,一再请求神解除自己的使命,神答应了他的请求,摩西随即消失在云层里,在众人的哀悼声中,若雪(约书亚)接替摩西,继续完成神赋予的使命。诗中的重点是摩西向神陈词部分,陈词部分的重点则是摩西天才暮年的深沉慨叹:“难道我就一辈子极威武又极孤单?/你也让我歇歇吧,有个尘世的睡眠。”类似的诗句在诗中四度出现,构成此诗的“主旋律”。围绕这主旋律,摩西陈词部分大致可以分为四节。第一节,从“我难道没个止境”到“我都没有能找到我自己葬身之所”,摩西回顾自己带领希伯来人(以色列人)从埃及出逃,长途跋涉,备尝艰辛,辗转西奈霍来卜峰,抵达尼泊山,“预许之乡”就在眼前,值此之际,摩西恳请神结束自己无休止的使命,让他人来接班,恢复自己凡人的身份,在威武又孤单地度过一生之后,摩西渴望有个普通凡人的长眠。“我究竟凭了什么偏受到你的眷顾”,类似对神的质疑,可以说从摩西被神选中到临死之际,贯穿始终。第二节,从“唉,你把我变成了圣人中的大圣人”到第二次出现的“让我……有个尘世的睡眠”,摩西追述自己被神选中变成“大圣人”后伟大显赫的业绩,以及伴随着伟大显赫的孤单和厌倦。摩西为受奴役的希伯来民众指明了脱离埃及统治的光明大道;为了使埃及法老慑服,让希伯来人顺利出逃,摩西按照神的旨意,先后连降十大灾难给埃及;为了坚定希伯来人的信仰,摩西受神的旨意,颁布了让千秋万世崇拜的法律——《十诫》;然而,在长途跋涉和一路征战胜利之后,摩西越来越感到孤单和倦怠。第三节,从“唉唉!我还知道那天上的一切秘密”到第三次出现的“让我……有个尘世的睡眠”,摩西继续叙说自己非凡的神力。如果说上一节主要是叙说摩西在人世间的威力,那么这一节更多的是叙说摩西驾驭天地日月星辰的神力,其中包括摩西伸出神杖把红海之水分开,劈出一条旱道,让希伯来人顺着这条旱道走到彼岸的故事。正因为摩西拥有各种神力,天地日月无不俯首帖耳,战战兢兢,诸神无不羡慕称许,又嫉妒不已。然而造物主赋予的神力并没有给摩西带来幸福,相反使他倍感孤单厌倦。第四节,从“自从我这牧羊人充满了你的灵气”到第四次出现的“让我……有个尘世的睡眠”,摩西进一步叙说他的孤单寂寞。自从得到神的眷顾,摩西从一个普通牧羊人一变而为大圣人,他与同胞之间的距离迅速拉大,希伯来人虽然敬仰他,畏惧他,却并不把他当作同类,并不爱他,这使摩西在辉煌显赫之余痛感孤苦悲哀。
这首诗虽然是以《旧约》为题材,大量采用其中的故事素材,作者的立意取譬却别有深意。诗人曾对别人说:“摩西的名字犹如面具,在它下面埋藏的是每一位天才的疲惫。”从诗中一系列的质疑、慨叹和期望中不难发现,摩西的形象中隐含着作者的身影,摩西的语言里包含了作者的话音,即使贵为崇高的圣人、英明的先知和伟大的天才,终究不过是神圣的孤独者;神虽然赐予摩西非凡的神力,却没有带来应有的幸福快乐,更何况神对人类的厄运无动于衷,也无法消除人间的苦难;在这个世界上,民众历经苦难艰险,天才则饱尝孤寂困顿之苦。当然,即使是孤高的天才,也未完全超然物外,他仍深切关注世情,并深以民众的敬而不亲为苦。正如诗人在1832年日记中所说:“当我说孤独是神圣的时候,我不是将孤独理解为人与社会之间的分离和完全遗忘,而是理解为一种退隐,心灵能在这种退隐中沉思。”维尼同时代的批评家圣佩韦曾以著名的“象牙塔”作比批评维尼远离现实(致维尔曼信),这种批评未必洞悉维尼作品内蕴。相比之下,后来某些批评家的评析更加深入而客观:“维尼的诗表达了一种哲学的底蕴,倾向于诗人应有的社会作用,有更强于其他浪漫派诗人的抒情笔墨。”(雅克·夏尔庞托《法国诗歌宝库》)
维尼充沛的才华使他足以熟练地驾驭宏大的题材和长篇的诗。诗人精心地选取尼泊山上摩西向神发言的场景,将有机的叙事、浓烈的抒情、鲜活的场景描写、神秘的传奇色彩与深刻的寓意哲理融为一体。同时,诗中反复运用反衬、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作者竭力叙写摩西的神明威武,正是为了强烈地反衬摩西孤独寂寞、疲惫厌倦的内心世界。此外,全诗结构紧密,用词考究,节奏鲜明,音韵浏亮,采用两行一韵的亚历山大体(AA,BB,CC,DD),既和谐严谨,又流转自如。
(郑小军)
-
夜莺 [英国]阿诺德
[2019-12-18]
-
题乔尔乔内的威尼斯牧歌(卢浮宫藏画) [英国]但·罗塞
[2019-12-18]
-
白日梦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
-
顿悟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
-
短暂的时光 [英国]但·罗塞蒂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