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
〔原文〕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
(野、渚、萚、错,鱼部。园、檀, 寒部。)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天、渊,真部。园、檀,元部。榖、 玉,侯部。)
〔译文〕
白鹤在曲折的沼泽边鸣叫,鸣 声嘹亮传扬田野。鱼儿在深水里游 动,有的在洲边浅水中浮游。美丽 的花园多么可爱,有参天的檀树, 树下是枯焦的落叶。他山有宝石, 可用来琢玉。
白鹤在曲折的沼泽边鸣叫,鸣 声嘹亮飘扬云天。鱼儿在洲边浅水 中浮游,有的在深水里游动。美丽 的花园多么可爱,有参天的檀树, 树下有矮小的楮树。他山有宝石, 可用来磨玉。
〔评介〕
《鹤鸣》二章,章九句。此诗主 旨,说法不一。《诗序》云: “诲宣 王也。”郑《笺》释曰:“诲,教也。 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朱熹以理语解诗,谓:“此诗之作,不可知 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盖 ‘鹤鸣于九皋’,而 ‘声闻于野’,言 诚之不可掩也; ‘鱼潜在渊’,而 ‘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 ‘其下维萚’,言爱当 知其恶也; ‘他山之石’,而 ‘可以 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诗集传》)而王夫之、 沈德潜则以隐语解诗,王氏说:“要 以俯仰物理而咏叹之,用见理随物 显,惟人所感,皆可类通。而非有 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为 隐语也。”(《夕堂永日绪论》)沈氏 曰:“《鹤鸣》本以诲宣王,而拉杂 咏物,意义若各不相缀,难于显陈, 故以隐语为开导也。” (《说诗晬 语》)方玉润与之唱反调: “盖以理 语解诗,已觉腐气难堪; 而又分疏 而实按之,则尤滞而不灵。”(《诗 经原始》)今人陈子展先生认为这 诗并无寄托,亦非隐语,不过“是 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 派诗之滥觞。如此小园位于湖山胜 处,园外邻湖,鹤鸣鱼跃。园中檀 构成林,落叶满地。其旁有山,山 有坚石可以攻错美玉。一气写来,词意贯注。诗中所有,如是而已。”(《诗经直解》)研究者大多认为此 诗教诲宣王求贤访隐,重用贤士。
此诗两章,意旨相同。其各章 的一、二句只换了一个字,“野”易 为“天”;三、四句仅为句序颠倒, 只字未改; 五、六、七句只是 “萚”字易为“榖”字; 末句 “为 错”易为“攻玉”。故两章合解更为 适宜。方玉润说:“园字是全诗眼 目,前后景物皆园中所有。”(《诗 经原始》) 诗中写仙鹤鸣声远播四 野,传扬九天; 写鱼儿游动,或潜 于深渊,或浮于水泊; 写树木: 檀 木参天,树下有矮矮的萚树。写他 山之石,可用来琢玉。这一切都围 绕小园来描写,先从园外着笔,重 点写听觉形象——鹤之鸣声和视 觉形象——鱼儿浮游;然后回到园 中,重点写林——高大的檀树和矮小的楮树,以展示林之广阔和幽 深; 最后聚焦于园后之山—— “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似乎客观 地展现了一幅清静幽雅的小园图, 让我们徜徉其间留连忘返。其实, “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方玉润 《诗经原始》)。此人就是园主,一位 超然于“车马喧”之外的贤者隐士。 认真读原诗,我们会感到: 诗的结 句“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 之石,可以攻玉”,如此强调“他山 之石”的功用和重要,是有意地提 醒人们要关注“他山之石”,使其发 挥“攻玉”的作用。古人说:“诗全篇皆兴也,鹤鱼檀石皆以喻贤人。” 此说稍嫌穿凿,未必妥当,然以 “他山之石”喻贤人隐士,还是符合 诗意的。毛《传》云:“错石也,可 以琢玉; 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 “滞,犹隐也。” (陈奂《诗毛氏传 疏》)因此,诗中两用“他山之石”, 为突出诗的主旨“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此诗特点是含蓄隽永。作者集 中笔墨描绘贤者隐士生活的环境, 渲染那种“世外桃园”的氛围,而 对贤者隐士即园主未作任何描述。虽然如此,我们却时时、处处感到 园主的存在,所谓“呼之欲出”,是也。其次,比喻生动,引人遐思。尤 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喻, 十分巧妙而形象,无怪乎它至今作 为成语还时常被引用着。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
(野、渚、萚、错,鱼部。园、檀, 寒部。)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天、渊,真部。园、檀,元部。榖、 玉,侯部。)
〔译文〕
白鹤在曲折的沼泽边鸣叫,鸣 声嘹亮传扬田野。鱼儿在深水里游 动,有的在洲边浅水中浮游。美丽 的花园多么可爱,有参天的檀树, 树下是枯焦的落叶。他山有宝石, 可用来琢玉。
白鹤在曲折的沼泽边鸣叫,鸣 声嘹亮飘扬云天。鱼儿在洲边浅水 中浮游,有的在深水里游动。美丽 的花园多么可爱,有参天的檀树, 树下有矮小的楮树。他山有宝石, 可用来磨玉。
〔评介〕
《鹤鸣》二章,章九句。此诗主 旨,说法不一。《诗序》云: “诲宣 王也。”郑《笺》释曰:“诲,教也。 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朱熹以理语解诗,谓:“此诗之作,不可知 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盖 ‘鹤鸣于九皋’,而 ‘声闻于野’,言 诚之不可掩也; ‘鱼潜在渊’,而 ‘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 ‘其下维萚’,言爱当 知其恶也; ‘他山之石’,而 ‘可以 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诗集传》)而王夫之、 沈德潜则以隐语解诗,王氏说:“要 以俯仰物理而咏叹之,用见理随物 显,惟人所感,皆可类通。而非有 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为 隐语也。”(《夕堂永日绪论》)沈氏 曰:“《鹤鸣》本以诲宣王,而拉杂 咏物,意义若各不相缀,难于显陈, 故以隐语为开导也。” (《说诗晬 语》)方玉润与之唱反调: “盖以理 语解诗,已觉腐气难堪; 而又分疏 而实按之,则尤滞而不灵。”(《诗 经原始》)今人陈子展先生认为这 诗并无寄托,亦非隐语,不过“是 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 派诗之滥觞。如此小园位于湖山胜 处,园外邻湖,鹤鸣鱼跃。园中檀 构成林,落叶满地。其旁有山,山 有坚石可以攻错美玉。一气写来,词意贯注。诗中所有,如是而已。”(《诗经直解》)研究者大多认为此 诗教诲宣王求贤访隐,重用贤士。
此诗两章,意旨相同。其各章 的一、二句只换了一个字,“野”易 为“天”;三、四句仅为句序颠倒, 只字未改; 五、六、七句只是 “萚”字易为“榖”字; 末句 “为 错”易为“攻玉”。故两章合解更为 适宜。方玉润说:“园字是全诗眼 目,前后景物皆园中所有。”(《诗 经原始》) 诗中写仙鹤鸣声远播四 野,传扬九天; 写鱼儿游动,或潜 于深渊,或浮于水泊; 写树木: 檀 木参天,树下有矮矮的萚树。写他 山之石,可用来琢玉。这一切都围 绕小园来描写,先从园外着笔,重 点写听觉形象——鹤之鸣声和视 觉形象——鱼儿浮游;然后回到园 中,重点写林——高大的檀树和矮小的楮树,以展示林之广阔和幽 深; 最后聚焦于园后之山—— “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似乎客观 地展现了一幅清静幽雅的小园图, 让我们徜徉其间留连忘返。其实, “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方玉润 《诗经原始》)。此人就是园主,一位 超然于“车马喧”之外的贤者隐士。 认真读原诗,我们会感到: 诗的结 句“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 之石,可以攻玉”,如此强调“他山 之石”的功用和重要,是有意地提 醒人们要关注“他山之石”,使其发 挥“攻玉”的作用。古人说:“诗全篇皆兴也,鹤鱼檀石皆以喻贤人。” 此说稍嫌穿凿,未必妥当,然以 “他山之石”喻贤人隐士,还是符合 诗意的。毛《传》云:“错石也,可 以琢玉; 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 “滞,犹隐也。” (陈奂《诗毛氏传 疏》)因此,诗中两用“他山之石”, 为突出诗的主旨“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此诗特点是含蓄隽永。作者集 中笔墨描绘贤者隐士生活的环境, 渲染那种“世外桃园”的氛围,而 对贤者隐士即园主未作任何描述。虽然如此,我们却时时、处处感到 园主的存在,所谓“呼之欲出”,是也。其次,比喻生动,引人遐思。尤 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喻, 十分巧妙而形象,无怪乎它至今作 为成语还时常被引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