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田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
今薿南亩,或耘或耔,黍稷适适。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琴瑟撃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毂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
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庚,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仑,
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这是一首周王祭祀土地神,四方神和农神的祈年乐歌,亦可归并农 事诗一类。《小雅》中这类作品,大抵粉饰升平,拜天告祖,是统治阶 级意识形态的反映,不过不能因此斥之为糟粕予以否定。因为它们形成 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不仅能从特定的角度, 折射出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而且能间接地反映出西周社会的 思想文化心理素质。在这首乐歌中,作者不是空泛地制造一种祥瑞祈祷 的气氛,而是抓住了自然和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渲染,给人一种真情 实感。整首乐歌,画面生动,传达出西周盛年社会生活、祭祀活动的神 秘,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更 值得细细品味的是,诗歌中自然流露了作者对人、社会和自然的价值判 断及取问,虽不是直接的语句,我们却可以在其铺叙中获得直感,得出 应有的结论。
在构思上,这首诗别具机杼,自成一格。整首乐歌,我们始终可以 捕捉到两组形象——我 (曾孙) 的形象和农人的形象,也就是说奴隶主 和奴隶的形象。主人的威严骄矜,农人的辛劳勤励,诗中仅寥寥数笔便 活脱而出。作者的本意固然在于炫耀统治者的富贵权势,然而作为社会 财富的生产者——农人的形象也因此凸现出来。其尊与卑,贵与贱的对 比是如此鲜明,十分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奴隶制社会中两个基本阶级—— 奴隶主和奴隶的典型形象和人际关系。其客观意义,是不能以作者的阶 级属性和政治态度来加以抹煞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很有特色。诗分四章,二节一组。第一层用 “我”字贯之,第二层用“曾孙”穿引。第一组从大处落笔,线条粗放。首 章即用概括的铺叙和速写的手法,突出了“我”出巡的威严和气势。“倬彼 甫田,岁取十千。” (倬,广阔的样子),辽阔的沃野,丰饶的物产,使 作品一开始就置于一种太平盛世的氛围之中。接着一句:“我取其陈,食 我农人,”便使一个富甲天下,主宰万民的统治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今适 南亩,或耘或耔,”“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攸,就也; 介,长大; 烝, 进也)。于是,区区几笔便完成了一幅奴隶主的素描画像—洋洋自得、 前呼后拥,许多潜台词从字里行间透渗出来,却又不着痕迹。更值得一 提的是,在这里,作者用一副笔墨刻划了两种形象,形成一种鲜明的对 比和反衬: 一面是家财万贯,仓满囤流的“我”,一面是等待主人赏赐隔 年陈谷的农人; 一面是春风得意,出巡祝察的“我”,一面是锄草培土, 辛勤劳苦的农人。相反相成,互相烘托,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的第二章,就象是一幅祭祀活动的写生画,有近景和远景,有动 态和静态; 满盆满碗的新谷,毛纯肉嫩的羔羊,弹琴鼓瑟的农夫,虔诚 祈告的祭宦……这一场景具有浓郁的民俗风采,动静相映,气象氤氲, 意境古朴。
诗的第三节,从细处着墨,描摹情态,于小处见大。作者实写曾孙 出巡,却舍弃了其它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主仆关系的生活场景,重笔 浓墨,着意描画:“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我们仿佛看到曾 孙来了,农人携妻带子,诚惶诚恐,倾其所有,尽备饮食,延客就餐, 竭力侍奉的情景。“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写得最见情态。 “攘”“尝”两个动词,把回宦进餐时的神态写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一 个挑剔骄横的宦吏形象维妙维肖。结尾两句,则是点晴之笔:“曾孙不 怒,农夫克敏。”农夫恣意奉承,殷勤劳苦,才能博得主子一展笑颜。主 子的欢欣,原是建立在奴隶的恭顺之上。这在作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正统王道,然而,这却道出了西周社会阶级关系的本质,是奴隶社会人 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诗的末章,作者把对神灵的求告完全物记了。作者运用整齐的排比 句式:“如茨如梁、如坻如京” (茨: 草房顶; 坻,小丘; 京,大丘)。“千 斯仓,万斯箱”,比拟形容,语义上层层递进,造成一种庞大鲜明的视 觉形象,把祈告的主题推向高峰,最后结以题旨,关合全篇,给人一气 呵成之感。
《诗经》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先河,本篇亦在此列。全诗以 赋结体,兼用比兴; 缘事而发,不事藻绘; 纯用白描,诗境平易。其文 质而不野,其语精而丰润,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现实主义诗篇的创作风 格。
今薿南亩,或耘或耔,黍稷适适。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琴瑟撃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毂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
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庚,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仑,
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这是一首周王祭祀土地神,四方神和农神的祈年乐歌,亦可归并农 事诗一类。《小雅》中这类作品,大抵粉饰升平,拜天告祖,是统治阶 级意识形态的反映,不过不能因此斥之为糟粕予以否定。因为它们形成 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不仅能从特定的角度, 折射出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而且能间接地反映出西周社会的 思想文化心理素质。在这首乐歌中,作者不是空泛地制造一种祥瑞祈祷 的气氛,而是抓住了自然和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渲染,给人一种真情 实感。整首乐歌,画面生动,传达出西周盛年社会生活、祭祀活动的神 秘,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更 值得细细品味的是,诗歌中自然流露了作者对人、社会和自然的价值判 断及取问,虽不是直接的语句,我们却可以在其铺叙中获得直感,得出 应有的结论。
在构思上,这首诗别具机杼,自成一格。整首乐歌,我们始终可以 捕捉到两组形象——我 (曾孙) 的形象和农人的形象,也就是说奴隶主 和奴隶的形象。主人的威严骄矜,农人的辛劳勤励,诗中仅寥寥数笔便 活脱而出。作者的本意固然在于炫耀统治者的富贵权势,然而作为社会 财富的生产者——农人的形象也因此凸现出来。其尊与卑,贵与贱的对 比是如此鲜明,十分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奴隶制社会中两个基本阶级—— 奴隶主和奴隶的典型形象和人际关系。其客观意义,是不能以作者的阶 级属性和政治态度来加以抹煞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很有特色。诗分四章,二节一组。第一层用 “我”字贯之,第二层用“曾孙”穿引。第一组从大处落笔,线条粗放。首 章即用概括的铺叙和速写的手法,突出了“我”出巡的威严和气势。“倬彼 甫田,岁取十千。” (倬,广阔的样子),辽阔的沃野,丰饶的物产,使 作品一开始就置于一种太平盛世的氛围之中。接着一句:“我取其陈,食 我农人,”便使一个富甲天下,主宰万民的统治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今适 南亩,或耘或耔,”“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攸,就也; 介,长大; 烝, 进也)。于是,区区几笔便完成了一幅奴隶主的素描画像—洋洋自得、 前呼后拥,许多潜台词从字里行间透渗出来,却又不着痕迹。更值得一 提的是,在这里,作者用一副笔墨刻划了两种形象,形成一种鲜明的对 比和反衬: 一面是家财万贯,仓满囤流的“我”,一面是等待主人赏赐隔 年陈谷的农人; 一面是春风得意,出巡祝察的“我”,一面是锄草培土, 辛勤劳苦的农人。相反相成,互相烘托,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的第二章,就象是一幅祭祀活动的写生画,有近景和远景,有动 态和静态; 满盆满碗的新谷,毛纯肉嫩的羔羊,弹琴鼓瑟的农夫,虔诚 祈告的祭宦……这一场景具有浓郁的民俗风采,动静相映,气象氤氲, 意境古朴。
诗的第三节,从细处着墨,描摹情态,于小处见大。作者实写曾孙 出巡,却舍弃了其它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主仆关系的生活场景,重笔 浓墨,着意描画:“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我们仿佛看到曾 孙来了,农人携妻带子,诚惶诚恐,倾其所有,尽备饮食,延客就餐, 竭力侍奉的情景。“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写得最见情态。 “攘”“尝”两个动词,把回宦进餐时的神态写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一 个挑剔骄横的宦吏形象维妙维肖。结尾两句,则是点晴之笔:“曾孙不 怒,农夫克敏。”农夫恣意奉承,殷勤劳苦,才能博得主子一展笑颜。主 子的欢欣,原是建立在奴隶的恭顺之上。这在作者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正统王道,然而,这却道出了西周社会阶级关系的本质,是奴隶社会人 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诗的末章,作者把对神灵的求告完全物记了。作者运用整齐的排比 句式:“如茨如梁、如坻如京” (茨: 草房顶; 坻,小丘; 京,大丘)。“千 斯仓,万斯箱”,比拟形容,语义上层层递进,造成一种庞大鲜明的视 觉形象,把祈告的主题推向高峰,最后结以题旨,关合全篇,给人一气 呵成之感。
《诗经》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先河,本篇亦在此列。全诗以 赋结体,兼用比兴; 缘事而发,不事藻绘; 纯用白描,诗境平易。其文 质而不野,其语精而丰润,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现实主义诗篇的创作风 格。